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吹泡泡》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设计背景</p> <p>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p> <p>活动目标</p> <p>1.学会吹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性。</p> <p>2.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p> <p>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体验吹泡泡的乐趣。</p> <p>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p> <p>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p> <p>教学重点、难点</p> <p>教学重点:了解泡泡的特性(易爆 透明 七彩色)</p> <p>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p> <p>活动准备</p> <p>教学准备:泡泡水 不同形状的吹泡棒(△○?□☆)自制或购买</p> <p>活动过程</p> <p>一、 出示泡泡枪,同时打出许多泡泡,幼儿说出名称,引入课题。</p> <p>二、 教师讲解泡泡水、吹泡棒,认识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泡泡的吹法,幼儿学习。</p> <p>三、 操作实验:</p> <p>利用圆形吹泡棒练习吹泡泡,并在吹的过程中观察泡泡的特点。</p> <p>大大小小的圆形 透明 七彩色 容易爆破</p> <p>四、 教师小结并让幼儿知道:圆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p> <p>五、 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幼说出名称,教师再次设疑,引起幼儿探索与思考兴趣:那么想一想,它们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了?</p> <p>六、 幼儿操作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提问。</p> <p>七、 根据幼儿操作回答,教师逐一示范验证结果。</p> <p>八、 小结:</p> <p>原来不光圆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泡泡真奇妙呀。</p> <p>延伸活动:</p> <p>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换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乐趣,在太阳底下观察泡泡颜色,玩抓泡泡的游戏。</p> <p>教学反思</p> <p>平时,经常看见公园门口有许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戏,而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3岁左右,一个个满怀喜悦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谁吹的多等,由此激发了我设计此节课的兴趣。</p> <p>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p> <p>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p><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 </tbody></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