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会唱歌的锤子》
<p align="center"></p><p>活动目标:</p> <p>1、熟悉歌谣,学习看图谱演奏。</p> <p>2、尝试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p> <p>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p> <p>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p> <p>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p> <p>活动准备:</p> <p>音乐、图谱、图片、乐器:打棒、碰铃</p> <p>活动重点难点:</p> <p>活动重点:在熟悉歌谣的基础上,学习看图谱演奏。</p> <p>活动难点:用碰铃演奏十六分音符</p> <p>活动过程:</p> <p>一、激情导入</p> <p>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唱歌吗?</p> <p>师:有一位修鞋匠老爷爷他手中的锤子也会唱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p> <p>二、互动学习</p> <p>(一)欣赏歌谣,初步理解歌谣</p> <p>师:老爷爷手中有几种锤子?(出示大小锤子图片)</p> <p>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p> <p>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有什么不一样?</p> <p>(二)再次欣赏歌谣,感知大小两种锤子的节奏</p> <p>1、师:大锤子是怎么敲的? </p> <p>师:敲了几下呢?</p> <p>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p> <p>师:大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p> <p>师:我们再来试一试。</p> <p>2、师:小锤子是怎么敲的? </p> <p>师:敲了几下呢?</p> <p>师:小锤子敲得声音重还是轻?</p> <p>师:我们一起拍手来试试。</p> <p>3、教师说前半句,幼儿拍手表现两种锤子的轻重</p> <p>三、探索交流</p> <p>(一)学习看图谱,初步感知节奏</p> <p>1、师:我们一起看图拍一拍老爷爷修鞋的地方。刚才我们拍了手,还可以拍哪里?</p> <p>2、跟随音乐看图谱感知节奏。</p> <p>(二)根据乐器的音色为歌谣选择乐器</p> <p>1、师:小朋友真棒,知道在修鞋的地方拍手,说词的地方摆头。瞧,老爷爷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呢。(出示打棒、碰铃)</p> <p>师:你们认识吗?</p> <p>2、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大锤子在敲?</p> <p>师:哪一种乐器的声音像小锤子在敲?</p> <p>3、幼儿分两组分别使用打棒和碰铃。(教师巡视检查幼儿乐器的用法)</p> <p>4、师:我们用乐器宝宝来试试:大锤子唱歌当当当当,小锤子唱歌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p> <p>(三)看图谱完整演奏</p> <p>1、教师指图带领幼儿演奏(提醒幼儿说词部分乐器休息)</p> <p>2、教师小结:乐器的使用以及小锤子的演奏</p> <p>师:小朋友想一想碰铃怎么就敲得快了?</p> <p>3、幼儿互换乐器,感受不同音色的乐器所演奏的效果不同。</p> <p>四、拓展延伸</p> <p>师:这首歌谣叫《锤子歌》,老师将图谱放到表演区,小朋友可以试试除了用打棒和碰铃伴奏,还可以用什么乐器? 反思: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由于小班幼儿没有太多的演奏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选择了歌谣《锤子歌》。</p> <p>活动反思:</p> <p>这首歌谣琅琅上口,便于理解,同时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象声词“咚......”“叮......”,并且通过大锤、小锤的对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及音乐的轻重、快慢。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颇有难度。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小锤子敲了八下,小班幼儿没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不可能正好敲八下。只要幼儿能跟上节奏,音乐停,乐器不敲即可。 怎样能让幼儿用碰铃给小锤伴奏时既敲得快还要节奏清晰,那就在于两个碰铃之间距离的掌握,离得太近听不清敲的节奏,离得太远跟不上节奏。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来探索发现这一秘密。 由于小班幼儿没有配器的能力,因此我给幼儿提供了打棒和碰铃两种乐器。幼儿可以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和大锤、小锤进行匹配,为幼儿后面学习配器做铺垫。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仍有3名男孩对于后面的集体演奏环节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是分组演奏,所以存在等待现象,他们3个是急切的想敲击乐器,但是老师不允许,所以后面出现了不耐烦的情绪。</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