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我来拼图形》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活动设计背景</p> <p>按照幼儿认知的规律,4至5岁的幼儿认识几何图形是在接触了大量图形后才能逐步归纳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所以,活动设计先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认识一些具体的几何图形,在认识这些单一的图形的基础上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p> <p>活动目标</p> <p>1、引导幼儿了解身边的各种图形。</p> <p>2、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将多种图形组合成图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p> <p>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p> <p>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p> <p>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p> <p>教学重点、难点</p> <p>重点: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p> <p>难点:引导幼儿从认识图形到动手拼图形。</p> <p>活动准备</p> <p>玻璃板、七巧板每人一套。</p> <p>活动过程</p> <p>(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p> <p>1、认识图形:了解身边的几种图形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p> <p>活动过程:教师分别出示几种图形,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并引导幼儿想象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以提高幼儿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使幼儿对这些图形初步产生兴趣。</p> <p>2:感知图形:激发幼儿的触觉敏感度,通过感知了解图形</p> <p>活动过程: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利用幼儿的触觉来感知这些图形。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教师蒙住幼儿的眼睛,教师给幼儿一种图形板,让幼儿摸一摸,感知出这是什么图形。(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可请多个幼儿来参加.这种活动可通过感知增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p> <p>3、参观:激发幼儿对搭拼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直观经验。</p> <p>活动过程:教师向幼儿展示自己用多种图形组合成的图案作品, 请幼儿说说“这个图案的每个部分都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以激发幼儿对组合拼图活动的兴趣。</p> <p>4、动手实践:培养幼儿动手能力。</p> <p>活动过程:教师给每位幼儿一些玻璃板、七巧板,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尝试搭拼图案,教师指导。</p> <p>5、交流作品</p> <p>活动过程:教师请幼儿将作品展示给大家,同时讲讲自己搭拼的什么。幼儿可以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展示后还可以继续动手实践。</p> <p>教学反思</p> <p>小结本次活动,我觉得有以下两方面值得反思:</p> <p>其一、每个幼儿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他们的兴趣、思维有着或大或小的区别。因此,在活动中,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活动就很难调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性,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活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这些情况考虑进去。</p> <p>其二、在如何营造活动气氛、有效调动每一个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方面,还应该多想一些办法。比如说,在幼儿动手拼图的时候,可以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在感知图形和展示交流后,都应该对表现优秀的幼儿以多种形式的奖励,以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p><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 </tbody></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