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老爷爷与小弟弟走路》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查找:中班音乐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老爷爷与小弟弟走路》PPT课件</span></p><p>活动目标:</p> <p>1、感受旋律节奏与速度的变化。</p> <p>2、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大胆地模仿、表现老爷爷与小弟弟的音乐形象。</p> <p>3、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p> <p>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p> <p>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p> <p>活动重点难点:</p> <p>活动重点:</p> <p>感受旋律节奏与速度的变化</p> <p>活动难点:</p> <p>幼儿能根据音乐的变化,模仿相应的形象。</p> <p>活动准备:</p> <p>物质准备:小鼓,老爷爷小弟弟的图片,音乐《老爷爷与小弟弟走路》,相机</p> <p>经验准备:幼儿对快慢节奏的音乐有过欣赏经验,幼儿对老爷爷、小弟弟走路形象有所观察。</p> <p>活动过程:</p> <p>一、导入:“手指游戏”。</p> <p>1、手指变变变:“小朋友,伸出你的两根小手指,变变变,变成一只小兔子。”</p> <p>2、“小兔跳舞”:</p> <p>——出示小鼓,师:“小兔子要和小鼓一起跳舞咯,小鼓敲地慢,小兔就跳地慢,小鼓敲地快,小兔就跳地快。”</p> <p>——老师敲小鼓,幼儿手指表示小兔跳的快慢。!出自:屈老.师!</p> <p>(此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孩子初步建立对节奏快慢变化的感知,同时手指动作的表现方式一方面能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给了孩子表达节奏感受的空间。)</p> <p>二、感知音乐:了解音乐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p> <p>1、播放音乐(A段、B段),幼儿欣赏:</p> <p>—— 师:“小兔子跳舞跳得可好看啦,把老爷爷和小弟弟都吸引过来了,接下来老师放两段音乐,请你听听哪一段音乐是老爷爷走来了,哪一段音乐是小弟弟走来了?”</p> <p>(此环节的重点是利用人物形象帮助孩子初步感知音乐的变化和特点。)</p> <p>2、幼儿交流感受:</p> <p>——“为什么A段是老爷爷在走路?”(音乐A段比较深沉、缓慢,就像老爷爷走路一样慢慢地、缓缓地。)</p> <p>——“为什么B段是小弟弟在走路?”(音乐B段比较轻快、活泼,就像小弟弟走路一样蹦蹦跳跳的。)</p> <p>——师根据孩子的回答,随机播放音乐,验证孩子的感受。</p> <p>(此环节的重点通过讨论、验证的方法,再次把握音乐的性质。)</p> <p>3、分段欣赏,感受A、B两段音乐的节奏、速度特点。</p> <p>——师:“请你再仔细听听,是不是像老爷爷(小弟弟)走路那样慢慢地(蹦蹦跳跳的)”</p> <p>——师小结:“A段音乐的节奏、速度很重,很慢;B段音乐的节奏、速度很轻快。”</p> <p>4、再次整段欣赏A、B段。</p> <p>—— 师:“我们再来完整听一遍,想一想老爷爷和小弟弟是怎样走路的?”</p> <p>(此环节的重点是通过A、B两段音乐的对比,让孩子感受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同时通过形象的人物角色,加深孩子对音乐性质的把握,将抽象的音乐感知变得丰富、生动,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在倾听、对比、验证、人物形象匹配等教学策略中,教师帮助孩子理解、分辨音乐。)</p> <p>三、表现音乐:根据音乐性质,模仿表现音乐形象。</p> <p>1、动作表现音乐变化</p> <p>——“老爷爷老了,他走路时慢慢地,小弟弟很可爱,走路快快的,我们在座</p> <p>位上学一下。”(教师引导孩子用上肢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p> <p>—— 师放音乐,幼儿在座位上表现音乐的变化。</p> <p>(此环节的重点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对音乐变化的理解,这也是为下面的分辨、模仿活动做准备。)</p> <p>2、模仿音乐形象:</p> <p>——出示角色图:老爷爷</p> <p>“老爷爷是怎么走路的?我们来做做看,谁表演地最像。”</p> <p>——(播放音乐A段)幼儿自由模仿,教师用相机记录幼儿的不同动作。</p> <p>——利用相片,抽取精彩的动作,集体学习(拄着拐杖走;边摸胡子边走路;边敲背边走路;一摇一摆地走路等等)</p> <p>(B段音乐,小弟弟的形象模仿同上,小弟弟走路:一蹦一跳的走;跨着步走;单脚走;边拍皮球边走等等。)</p> <p>(此环节的重点是模仿人物的形象,这也是音乐游戏的另一个难点,通过自由模仿、照片记录、集体学习等策略,教师帮助孩子丰富对人物走路形象的认识和模仿经验。)</p> <p>3、游戏:“谁来了?”</p> <p>——师:“老师放音乐,请你听听谁来了,我们就变成谁。”</p> <p>——师放音乐,幼儿根据音乐变化进行模仿。(根据孩子兴趣和表现重复几次)</p> <p>(此环节通过多次的游戏,帮助孩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p> <p>四、音乐游戏:看演出</p> <p>游戏规则:师放《老爷爷与小弟弟》的音乐,幼儿根据音乐模仿,师敲小鼓,“老爷爷”与“小弟弟”就在座位上坐好。</p> <p>(此环节通过鼓点的提示,将听信号的游戏融入到模仿游戏中,这就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降低了孩子对音乐感知的惰性。)</p> <p>活动结束。</p> <p>活动反思:</p> <p>游戏是小朋友的基本活动,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都需要通过游戏这一方式来实现。本次活动的内容是两段对比明显的音乐,但是当我为音乐配以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并让活动围绕一个有趣的情景故事展开后,孩子们的注意力、感知力、模仿力就被调动了起来。活动中我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先听辨、后模仿,并给了孩子自由表现的空间,同时利用相机整理、分享孩子的创意,这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尽情表现的机会。最后以小鼓为信号,不仅和开头起了呼应的作用,而且也增强了音乐游戏的趣味性,让活动达到了新的**。</p> <p>当然,本次活动我也存在着一些疑惑:老师在音乐欣赏前,就提出了两个音乐形象,这是否会限制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局限了孩子的音乐遐想空间,倘若给孩子一个倾听、自由发表的空间后,再提出音乐形象,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是否会更具有自我理解和,这也是尊重孩子想象、感受的一个表现吧,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也将对此进行新的尝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