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4 13:28:30

小班数学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连在一起》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活动目标:</p> <p>1.感知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p> <p>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p> <p>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p> <p>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p> <p>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p> <p>活动准备:</p> <p>PPT、小图片</p> <p>活动过程:</p> <p>一、理解故事</p> <p>1、金鱼和金鱼。</p> <p>(1)这是什么?</p> <p>(2)这条金鱼朝着这里游过来,那条金鱼也朝着这里游过来,金鱼和金鱼是一家</p> <p>人,连在一起了。</p> <p>2、鸭子和鸭子。</p> <p>(1)这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p> <p>(2)这只鸭子朝着这边游过去,那只鸭子朝着那边游过去,它们会连在一起吗?</p> <p>(3)鸭子的什么连在一起?</p> <p>3、大象和大象。</p> <p>(1)这是一头大象,这也是一头大象,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它们会连在一起吗?</p> <p>(2)它们怎样连在一起呢?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伸出长鼻子,连在一起了。</p> <p>4、猴子和猴子。</p> <p>(1)猴子和猴子怎样连在一起呢?(幼儿猜测。)</p> <p>(2)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伸长两条手臂连在一起了。</p> <p>5、妈妈和宝宝。</p> <p>(1)他们是谁?</p> <p>(2)宝宝和妈妈可以怎样连在一起呢?(宝宝和老师用动作表示。)</p> <p>(3)还有爸爸,也连在一起了。</p> <p>二、阅读故事</p> <p>提问:为什么金鱼和金鱼、鸭子和鸭子、大象和大象、猴子和猴子、妈妈宝宝爸爸连在一起了?</p> <p>小结</p> <p>因为它们是一家人,一样的东西可以连在一起。</p> <p>三、找找讲讲</p> <p>1.找找一家人的图片,把他们连在一起。</p> <p>2.用故事中的句式交流分享。</p> <p>活动反思:</p> <p>1.情感的升华,体验学习乐趣</p> <p>各种不同的动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连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相连的快乐。在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起脸贴脸连在一起,再次让孩子们在情感上获得了满足。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模仿绘本中的各种方式连在一起:头和头连在一起;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手和手连在一起还有脸和脸连在一起等等。各种各样有趣的肢体连接,让孩子们感受了无限的乐趣,也增强了与老师的亲密感,从而提高对绘本的阅读兴趣。</p> <p>2.朴素的画面凸显活动重点</p> <p>这本画面看似简单的绘本,非常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阅读。他们的视觉感知范围十分有限,对一个复杂事物,他们既不能整体感知,也难以关注到每个细节。所以观察对象越简单,孩子注意力越可能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本书画面除了各主角外,就是安静的底色。素净的画面,保证了图文的高度结合,所以孩子很容易看懂画面,他们会准确命名,也会描述身体的主要部位,但是对于同类事物的集合感知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模糊意识到清晰意识,朴素的画面更如一位无声的教师凸显出活动的重点,那就是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p> <p>3.上口的儿歌助推语言表述</p> <p>小班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重复,并在重复中练习和巩固正在发展着的行为模式。这种反复的句式,孩子自然地看图跟读,融人到阅读情景中,并且能快速学会固定的句式。尽管绘本中的文字朗朗上口,但是为了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稍作改编。将原先的“金鱼和金鱼,连在一起了”改为“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了”。这样的改编更凸显浓浓的亲情,也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身体的部位。完整的诵读就是一首儿歌,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幼儿积累儿歌中排列的规律性,有助于幼儿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儿歌促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相关的集合经验。在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同时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p> <p>附故事内容(改编)</p> <p>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p> <p>鸭子和鸭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p> <p>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p> <p>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p> <p>妈妈和宝宝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p><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 </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班数学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