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4 13:27:42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让硬币浮起来》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活动目标:</p> <p>1.让幼儿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沉浮的变化。</p> <p>2.让幼儿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p> <p>活动准备:</p> <p>教具:大小适宜的玻璃缸、操作盒(硬币、大塑料纸、小塑料纸、铁碗、泡沫)、记录纸、笔</p> <p>学具:塑料盆、抹布、操作盒(硬币、大塑料纸、小塑料纸、铁碗、泡沫)、记录纸、笔、每组一份</p> <p>活动过程:</p> <p>一、谈话导入:</p> <p>师:(出示硬币)这是什么?如果我将硬币放进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让硬币浮起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能让硬币浮起来的各种办法,并表达)</p> <p>二、结合经验,大胆猜测</p> <p>师:(出示大小塑料纸等材料)老师准备了材料,你们猜一猜这些材料能不能让硬币浮起来?幼儿猜测,师记录。</p> <p>师总结幼儿猜测的结果。</p> <p>三 、幼儿操作记录,比较结果</p> <p>1 .第一次操作并交流实验结果</p> <p>(1) 教师交代操作要求</p> <p>师:要想知道我们猜的是否正确,我们有什么办法?(幼儿交流)</p> <p>师:对呀,只要试一试就知道了。后边的桌子上为你们准备了材料,每四位小朋友一组轻轻的走到桌子前去做实验。桌子上还有一张记录表,3个小朋友负责实验,一个小朋友负责记录。如果材料能让硬币浮起来,那你在材料的后边画“√”。每种材料实验完之后,材料用完之后放在空盒子里。做完实验擦一下手,将记录表展示在黑板上来。</p> <p>(2) 幼儿操作并记录</p> <p>教师重点指导指导记录的方法及结果及有特殊发现的小组</p> <p>(3)观察记录表,幼儿交流操作结果</p> <p>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p> <p>师:小朋友都认为铁碗、泡沫能让硬币浮起来,小塑料纸不能让硬币浮起来。而有的小朋友认为大塑料能让硬币浮起来,有的小组认为不能。到底能不能?与什么有关系?</p> <p>2.第二次操作,发现秘密</p> <p>师:请两组记录结果不同的小朋友分别上台做实验,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实验中硬币的有什么不同、塑料纸有什么不同。</p> <p>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p> <p>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大塑料纸是否能让硬币浮起来与塑料纸上是否沾水沾有多少水有关。还与硬币放在塑料纸上的位置有关。)</p> <p>师:为什么同样是塑料纸,有的能让硬币浮起来,有的不能?</p> <p>孩子观察总结:与塑料纸的大小有关。</p> <p>教师提炼总结。</p> <p>三、拓展延伸:</p> <p>铁碗能让硬币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让铁碗载着硬币一起沉下去?幼儿思考交流。</p> <p>活动反思:</p> <p>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园对年轻教师进行磨课活动。我选择《科学课让硬币浮起来》,此活动方案是在有经验教师的帮助下修改的,结果比第一次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我总结如下:</p> <p>1.材料的投放</p> <p>(1)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要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选择大小不同的同种材料,目的在于让幼儿探索能否让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有关。</p> <p>(2)教师的教具要有利于孩子观察。第一次我使用不透明且小的水盆作为演示教具,孩子们观察不到,导致课堂乱而无序。</p> <p>2.有效的记录</p> <p>为了节约时间,第一次猜测记录,我采用集体记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接的交给了孩子们辅助物的表示符号和记录方法。</p> <p>第二次操作的记录,小组一份记录表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而且更有利于观察操作结果,从而进行总结。</p> <p>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重难点分明</p> <p>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猜测、探究、拓展,其中第三个环节是重点,感受物体沉浮的变化,探究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是否沾有水沾有多少水、硬币放在辅助材料的位置有关。第四个环节是难点,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p><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 </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让硬币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