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4 13:27:07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神奇的纸》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活动目标</p> <p>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p> <p>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p> <p>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p> <p>领衔技能</p> <p>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p> <p>活动前期经验</p> <p>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p> <p>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p> <p>——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p> <p>活动准备</p> <p>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p> <p>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p> <p>3每人四张纸:</p> <p>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p> <p>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p> <p>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p> <p>第四张:备用。</p> <p>——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p> <p>活动过程</p> <p>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p> <p>——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p> <p>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p> <p>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p> <p>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p> <p>——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p> <p>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p> <p>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p> <p>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p> <p>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p> <p>——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p> <p>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p> <p>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p> <p>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p> <p>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p> <p>——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p> <p>4鼓励幼儿尝试。</p> <p>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p> <p>——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p> <p>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p> <p>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p> <p>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p> <p>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p> <p>——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p><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 </tbody></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神奇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