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艺术案例分析:欢乐邀请舞
<p>一.设计思路及教案 实施日期:教学类型:艺术;适宜对象:大班幼儿</p><p> 活动名称:欢乐邀请舞 活动背景: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的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与情感。但很多教师都不敢涉足舞蹈教学,因为它难教。为了参加苏州市的幼儿园舞蹈同题开课活动,我们陈静怡名师工作室群体便设计了这个活动,尝试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关系。</p><p> ㈠活动目标:</p><p> 1.根据乐句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学跳邀请舞。</p><p> 2.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大方,体验共同舞蹈的快乐。</p><p> ㈡活动准备</p><p>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舞蹈音乐的前半部分,能分辨乐句。</p><p> 环境准备:</p><p> 1.铅画纸4张、记号笔(普通)。</p><p> 2.舞蹈音乐(两乐句为一遍)。</p><p> ㈢活动过程</p><p> 1.欣赏音乐</p><p> 师:昨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好听的音乐,有几个乐句?</p><p> 师:让我们在乐句的第一拍拍一下手。</p><p> 2. 创编动作</p><p> ⑴幼儿听音乐自由表演,老师选择动作进行记录。</p><p> 师:现在请你们跟着音乐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播放前半部分音乐,教师记录幼儿的动作)</p><p> ⑵幼儿根据图谱学习舞蹈动作。</p><p> 师:这个动作怎么做?应该注意什么?</p><p> 师:让我们边做动作边走起来吧。</p><p> ⑶听音乐表演舞蹈动作。</p><p> 师:刚才我们是看着图谱做动作的,如果我们不看图谱能记下这些动作么?(幼儿转身记忆动作)</p><p> 3.跳邀请舞</p><p> ⑴讨论并学习做邀请的动作。(幼儿围圈)</p><p> 师:今天我们跳的是邀请舞,应该要有邀请的动作,你会怎样邀请朋友呢?请你来试一试?(教师作提升)</p><p> 师:去找个朋友试一试邀请的动作。</p><p> ⑵老师完整表演邀请舞,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跳邀请舞的方法。</p><p> 师:我先来做邀请者,你们在圈上做什么动作呢?</p><p> 师:你们看,我在什么时候把朋友轻轻地请进来的?现在邀请者变几个了?我们两个现在去邀请啦。(2变4)</p><p> 师:现在有几个邀请者啦?1个变2个,2个变成几个啦?猜猜4个会变成多少个呢?8个呢?</p><p> ⑶幼儿学跳邀请舞,在舞蹈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p> 师:让我们继续跳舞吧。</p><p> 师:跳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应该怎么解决呢?(如:多人找一个朋友,应该及时调整;如发现到邀请时还没有找到朋友,应马上引导:我们应该在哪个乐句就应该找到朋友?)</p><p> ⑷集体跳邀请舞,感受共同舞蹈的快乐。</p><p> 师:跳的开心吗?想再来一次吗?</p><p> ⑸延伸。</p><p> 师:朋友都邀请完了,音乐还有好多,还可以怎么跳呢?那试试吧!</p><p> 师:喜欢今天学的邀请舞吗?请你把舞蹈教给更多的朋友,好吗?</p><p> 二.教案实施后的反思</p><p> 我第一次执教完活动后,工作室的导师、同行针对活动情况,争相提问题、谈见解,展开了讨论。在大家激烈的讨论及对幼儿活动中表现的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中,我理清了关键问题:环节没有大问题,细节的把握是活动成功的关键。</p><p>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成功在于追求每一个生动、有效的细节。大环节设计好后,小细节的设计也不能忽视。细节往往在那些我们认为应该与正常的地方,在我们忽视和漠视的地方。</p><p> ㈠音乐的选择、处理。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构成音乐的诸多因素中,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便是音乐的灵魂了。快乐邀请舞的音乐选自丹麦民歌《丰收之歌》,节奏明快,乐句清晰,很能拨动幼儿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有了合适的音乐也并非拿来皆可用,必须根据活动的需要、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或剪接,或调整速度等。</p><p> ㈡教师的情绪。没有感情的教师,就如一潭死水。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情感能左右情感交流的深度和范围,能控制情感的性质。一个具有情感教育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引导孩子融入到快乐的舞蹈之中。这时教师的情感已不是一般的自身情感体验,而是产生了火种的作用,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了幼儿,这就是以情育情的效果。</p><p> ㈢教师的站位。所谓教师的站位,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这个教学行为,乍一看似乎不起眼,无足轻重,但细细掂量起来,却影响着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有效学习,不容小觑。有的老师在活动中纹丝不动,有的老师则忙于奔波,导致或不能关注个别,或分散了幼儿的注意。</p><p> ㈣幼儿的位置。孩子在群体中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在这个群体中的行为。幼儿位置的安排,虽然是个小准备、小细节,当它影响着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倾听他人发言的专注程度、情绪稳定的时间等。</p><p> ㈤语言的有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每一句话都有它的目的,想让幼儿做到什么?达到什么?如果教师不能很好表达,幼儿难以理解,甚至不能理解,就会导致环节的松散,特别是舞蹈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p><p> ㈥能唱的即唱。我们在引导幼儿学习某个动作或某一舞蹈情节时,经常是借助象声词哼着旋律,而不是唱着谱子进行。在舞蹈时,我们能唱谱子则应唱谱子,潜移默化中幼儿累积了对音律的感知,而且能帮助幼儿加快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匹配。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p><p> ㈦邀请的眼神。邀请除了动作,眼神是至关重要的,你的眼神能让对方知道你的诚意,这是基本的礼貌。但就是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却经常视而不见。在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接住某个孩子眼睛看着同伴这个球,并以你的眼睛看着朋友,真有礼貌的方式抛回给孩子,便能有所收获。</p><p> 三.修改后的教案及修改说明</p><p> ㈠活动目标</p><p> 1.根据乐句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学跳邀请舞。</p><p> 2.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大方,体验共同舞蹈的快乐。</p><p> ㈡活动准备</p><p> 1.不同颜色的半成品图谱4张、记号笔(粗)。</p><p> (修改说明:4张不同颜色的纸起到了隐形的暗示作用,相当于四个乐句;半成品的图谱上面画有头、身体、脚的简笔画,也是为了教师记录幼儿动作那一环节的紧凑性,只需画手部动作,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得观察幼儿,发现、记录有价值的动作;粗的记号笔能清楚地再现幼儿的动作,在舞蹈时,对有困难的幼儿能清晰地给予提示帮助。)</p><p> 2.舞蹈音乐(四乐句为一遍)。</p><p> (修改说明:前一活动以半个乐句来变化动作,在换动作时,幼儿没有时间去思考接下来的动作是什么?导致忙于变化动作,而忽视了舞美。将乐曲的2个乐句处理成的4个乐句,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调整。)</p><p> ㈢活动过程</p><p> 1.熟悉音乐</p><p> 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欢快、活泼。</p><p> 师:今天我们初次见面,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需要用你的耳朵去听。(幼儿欣赏音乐)</p><p> 师:喜欢么?听了有什么感觉?</p><p> (修改说明:把音乐作为礼物来送给孩子,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能拉近与幼儿的距离。)</p><p> ⑵听辨乐句,在每一乐句的句首处拍一下手。</p><p> 师:我们在乐句的第一拍拍一下手,找找有几个乐句。(教师边拍手边有语言轻轻提示)</p><p> 师:拍了几下手?也就是有几个乐句?</p><p> 师:请你们自己试着在乐句开始时拍一下手。</p><p> (修改说明:大班幼儿已累积了一定的倾听、分辨乐曲的经验。在前一次活动的经验准备中,幼儿在第二次欣赏时,便能分辨出乐句,所以将之搬进活动,让活动更加完整。)</p><p> 2.创编动作</p><p> ⑴幼儿听音乐自由表演,老师选择动作进行记录。</p><p> 师:现在请你们在这里找个空的地方,让老师看到你们每个人的动作。跟着音乐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播放前半部分音乐,教师记录幼儿的动作)</p><p> (修改说明:前一次活动,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幼儿挤在一起,无法随意地舞动身体,教师选取的动作相对局限。)</p><p> ⑵幼儿根据图谱学习舞蹈动作。</p><p> 师:这个动作怎么做?应该注意什么?像在做什么?</p><p> (修改说明:像在做什么?的提问,能帮助幼儿记忆动作,为接下来的舞蹈做准备。)</p><p> 师:让我们边做动作边走起来吧,前奏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准备。</p><p> ⑶听音乐表演舞蹈动作</p><p> 师:刚才我们是看着图谱做动作的,如果我们不看图谱能记下这些动作么?(幼儿转身记忆动作)</p><p> 3.跳邀请舞</p><p> ⑴讨论并学习做邀请的动作。(坐在椅子上讨论)</p><p> 师:今天我们跳的是邀请舞,应该要有邀请的动作,你会怎样邀请朋友呢?请你来试一试?(教师作提升)</p><p> 师:邀请朋友应该有礼貌,眼睛应该看谁?去找个朋友试一试邀请的动作。(关注眼神的交流)</p><p> (修改说明:前一次活动,让幼儿围圈来讨论邀请的动作,一直处于兴奋的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动静结合,坐着的幼儿能关注展示邀请动作的同伴,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简单的眼睛应该看谁?引导着幼儿做个礼貌的邀请者。)</p><p> ⑵老师完整表演邀请舞,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跳邀请舞的方法。</p><p> 师:我先来做邀请者,你们在圈上做什么动作呢?</p><p> 师:你们看,我在什么时候把朋友轻轻地请进来的?现在邀请者变几个了?我们两个现在去邀请啦。(2变4)</p><p> 师:现在有几个邀请者啦?1个变2个,2个变成几个啦?猜猜4个会变成多少个呢?8个呢?邀请者越来越多,到最后就全被邀请完了,这样的邀请舞喜欢吗?</p><p> (修改说明:更加让幼儿明确了欢乐邀请舞的规则,幼儿对越来越多,到最后全部请完的结局充满了好奇。)</p><p> ⑶幼儿学跳邀请舞,在舞蹈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p> 师:让我们继续跳舞吧。(老师离开至旁边用语言提示,3个开始邀请)</p><p> 师:跳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应该怎么解决呢?(如:多人找一个朋友,应该及时调整;如发现到邀请时还没有找到朋友,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在哪个乐句就应该找到朋友?)</p><p> ⑷集体跳邀请舞,感受共同舞蹈的快乐。</p><p> 师:跳的开心吗?想再来一次吗?</p><p> ⑸延伸。</p><p> 师:朋友都邀请完了,音乐还有好多,还可以怎么跳呢?那试试吧!</p><p> 师:今天学的开心吗?原来大家一起跳舞是件这么快乐的事情,让我们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好吗?</p><p> (修改说明:前一次活动结束时,幼儿情绪非常愉悦,将把舞蹈教给更多的同伴改为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即将任务改为了共享快乐。让幼儿快乐地舞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