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纸桌
<p>设计思路: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我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和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纸;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善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p><p> 活动目标: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p><p> 2.在探索过程中,懂得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和支撑点有关</p><p> 3.学习记录并培养合作精神</p><p> 活动准备:1.书本每组610本(两人一组)</p><p> 2.长方形似名信片的纸若干,硬纸板若干</p><p> M</p><p> ○</p><p> 3.双面胶若干、磁铁若干</p><p> 4.记录纸每组一张(如图)</p><p> 活动过程:</p><p> 一、说说纸的用途</p><p>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我们见过有哪些纸?这些纸可以用来干什么?(写字、画画、擦窗、做纸工、看报纸)</p><p> 2、你们知道吗?有人说两张纸可以做桌子,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很多很多的书。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p><p>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p><p> 1.无论真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的一条腿,让腿能站稳。</p><p>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折卷的方法让桌腿站起来。</p><p>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教师用一张硬纸做桌面,检验纸桌是否能站立。</p><p>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型,写在黑板上,并让幼儿取名更容易记小山型</p><p> 用折的方法:将纸折两折变成门型</p><p>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M型折扇型 </p><p> 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p><p> 4.将这些典型方法以记录纸的格式画在黑板上 </p><p> 三、 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p><p> 1、 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书本,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最多?并将纸桌承受的书本数记录在记录表上。 2、 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p><p> 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本书?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书本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p><p> 3.教师示范并证实探索结果</p><p> 四、 师生共同小结 </p><p> 1、 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桌子。 </p><p> 2、 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造各种形状的纸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比型、门型、M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数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得出结论:因为圆柱体围起来在上面形成了一个面,叫支撑面,有了这个支撑面就可以放很多东西了。</p><p> 3、 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上可以放许多书本呢?幼儿再次探索。 </p><p> 4、 教师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证实朋友说的话是可信的。 </p><p> 5、 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说课评课</p><p> 一、说目标</p><p> 本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会探索,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事情的真实性,并学会记录。通过活动,幼儿达到了这个目标。但也有学习小小的遗憾,就是没达到幼儿之间相互合作这一目标,如:朱琦和田新玉之间,操作都以个人为中心,在记录书本数时写了两份答案,所以,以后要通过其它更多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合作。</p><p> 二、说准备</p><p> 活动准备很充分,投放的书本都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先也准备了一些木头积木,让幼儿去探索其它物体对纸桌的影响,由于时间太长,所以只能将这一环节放到课后操作。</p><p> 三、说过程</p><p> 整个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基本很顺利,从说说纸的用途到尝试两张纸做纸桌再探索哪一纸桌更牢固,环节一步步下来,就是在操作的时候幼儿过于杂乱,可能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够明确,特别在记录这方面。许多幼儿记录不够及时,应该跟幼儿事先讲解清楚,要试一个纸桌记录下书本数,可以相互合作,一人操作一人记录,或轮流操作和记录。所以操作过程投入的时间过长,导致整节课的时候过长。以后,要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操作活动,了解操作活动应注意的事项,如操作后,将垃圾投入垃圾箱。</p><p> 四、总结</p><p> 总得看来,我这节课很完整,但是好像没有亮点,过于平淡。以后还需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经验,把活动上得更有生气,更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只要看到孩子们的微笑,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