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小鸡的一家
<p>一、说教材</p><p>《小鸡的一家》是一首易记、易诵很受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歌谣,教材中巧妙地把1-9的数字和儿歌内容结合在一起,儿歌中有的直接出现数字,有的把数字的谐音隐藏在儿歌中,能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去仔细倾听、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在游戏、学习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了此教材,目的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p><p>二、说教学目标</p><p>1、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在听听、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美。</p><p>2、能有节奏的念儿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p><p>3、学习儿歌,通过故事理解儿歌,知道要经过大人的同意才能出去玩耍,体验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感,并且树立安全意识。</p><p>教学难点:</p><p>幼儿自主发现儿歌中存在的数字,并且能够迅速反应出来。</p><p>教学重点:</p><p>熟练的学唱儿歌,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儿歌中的内容。树立幼儿离家前要与告知家人,树立安全意识。</p><p>三、说教法、学法</p><p>通过直观法引出主题,用讲述法、示范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音律感,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儿歌,学会自己表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p><p>四、活动设计</p><p>(一)引题:</p><p>(出示背景图)多漂亮的小房子,院子前还围着篱笆,猜猜着可能是谁的家?到底是谁的家,让我们打开门瞧一瞧!(开门)是谁的家啊?</p><p>(二)教师示范儿歌《小鸡的一家》,幼儿欣赏感知。</p><p>1、朗诵后提问,让幼儿感知儿歌中的内容,对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p><p>2、再次朗读。</p><p>(三)顺序提问,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内容,自然学习分句。</p><p>(四)根据已有的经验开展联想,理解儿歌的主题。</p><p>1、小鸡可能会去哪儿呢?请你帮鸡妈妈想一想。</p><p>2、小鸡自个儿出去,可能会碰到什么危险的事呢?</p><p>3、鸡妈妈和你们一样非常担心、着急,它扒开门把到处找。如果鸡妈妈找到小鸡,会怎么问小鸡,又会怎么说呢?</p><p>(五)以猜谜方式引起幼儿寻找数字的兴趣,并分段学习儿歌。</p><p>1、这首儿歌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听,找一找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次朗读儿歌,注意将数字读成重音)</p><p>2、这首儿歌里藏着许多数字,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儿歌里藏着的数字找出来。</p><p>(1)谁找出数字了,哪句话里有数字几?(根据幼儿所说,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数字按儿歌自然句式排列)</p><p>(2)集体看数字念儿歌。(学习第一段)</p><p>(3)再听听,还有哪些字的发音和数字7、8、9很相像?</p><p>(4)学习数字歌谣的第二段。</p><p>(六)以表演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p><p>1、教师朗诵并配动作表演。</p><p>2、幼儿排演儿歌。</p><p>(1)请你找好朋友,一起学着表演《小鸡的一家》。(教师巡回时,适当提示儿歌的词句)</p><p>(2)在自练基础上,集体表演儿歌。</p><p>(七)找小鸡--圆满的结局。</p><p>1、小朋友,你们刚才在表演时,老师听到外面有叽叽的叫声,可能是小鸡迷路到幼儿园来了。谁愿意帮鸡妈妈去找小鸡?如果找到了,要很小心地抱着它,千万别吓着它。(请三位幼儿去活动室外显眼处,取两只小鸡的联体图)</p><p>2、(三位幼儿在室外找鸭的同时,教师在室内出示鸡妈妈的角色图)鸡妈妈没找到小鸡,可着急啦,你们快点对呀妈妈说,别着急,我们小朋友已经去帮你找了!</p><p>3、(三位幼儿抱着小鸡走进室内)教师提示他们问鸡妈妈:这是你的宝宝吗?</p><p>4、小鸡一家相亲相爱在一起。现在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小鸡?原来,这首歌隐藏着数字10呀!</p><p>5、请小朋友回去后把学会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猜猜,儿歌里藏着多少数字?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小鸡?</p><p>活动总结及反思</p><p>1、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吸引幼儿。整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问体现层次性。幼儿通过看、听、表演等形式,表现出对学习数字歌谣的浓厚兴趣。儿歌的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利于幼儿理解、分享交流、想象扩散。在目标、内容上能与计算、德育、生活相结合,体现整合观。</p><p>2、儿歌中小鸡一家还隐藏着数字10,可以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把数字10编入儿歌。这样使儿歌更有完整性,也能让家长参与,体现家园互动。</p><p>3、幼儿在念儿歌时,有些生疏,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想着数字顺序、记着数字念儿歌。让孩子学会念数字歌谣的方法4、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能容易走神,如何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整堂课可以顺利的完成成为考验教师的难点。</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