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光的秘密
<p>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光的秘密</p><p>一、主题活动的产生:</p><p>阳光灿烂的午后,孩子们在散步的过程中对影子产生了兴趣,他们边扭动身体边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围绕影子展开了一番争论:</p><p>高佳:看,我的影子多听话,我往哪儿去,它就跟我上哪儿。</p><p>洪佳伟:我的影子也很听话,我做什么动作,它就做什么动作。</p><p>毛雨倩:我用脚使劲踩我的影子都不疼。</p><p>袁强:快来,我站到老师的影子里,我的影子就不见了。</p><p>宋涵:我在黑暗的地方就见不到自己的影子了。</p><p>教师:为什么我们会有影子呢?</p><p>费欣露:因为影子是太阳光照的,教室里没有阳光就没有影子。</p><p>何 强:对,我听妈妈说太阳光有7种颜色,是红黄橙绿青蓝紫。</p><p>蔡耀东:你骗人,太阳光是白色的。</p><p>杨 阳:不对,你们说的都不对,光是透明的,不然我们就看不见东西了。</p><p>……</p><p>看到孩子们对“光”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理性的分析其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符合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要求。</p><p>二、主题准备:</p><p>1、材料准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光的相关资料、图片和仪器,如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望远镜等,变色陀螺、万花筒等。</p><p>2、经验准备:设置“问题箱”,请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的有关光的“小秘密”和“为什么”,采用文字、画画、符号等形式表示出来,教师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点,师幼共同确定研究方案和主题网络。</p><p>三、主题活动的网络图(附后):</p><p>四、系列活动:</p><p>美丽的彩虹</p><p>活动目标</p><p>1、 了解光谱现象并认识彩虹的7种颜色。</p><p>2、 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色彩的美,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p><p>活动准备</p><p>1、在盛水的玻璃鱼缸两端倾斜30度左右各放置一面镜子,调整适宜的位置让阳光斜射入水中,折射后在墙上出现一段“彩虹”。</p><p>2、平面镜、水盆、三棱镜、手电筒等材料。</p><p>活动过程</p><p>1、 请幼儿观察活动室的“墙上彩虹”,自由讨论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p><p>1) 说一说“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p><p>2) 猜一猜“彩虹”从哪儿来?</p><p>2、将盛满水的盆和平面镜放在阳光下,鼓励幼儿尝试调整平面镜和光照的角度,自己寻找彩虹,从中发现阳光与彩虹的位置关系。</p><p>3、观看影碟,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夏季的雨后很少看到彩虹了?从而引发幼儿的环保意识。</p><p>区域活动</p><p>1、 引导幼儿观察早、中、晚三个时段“彩虹”的位置、大小变化情况。</p><p>2、 将三棱镜、手电筒等材料投放科学区中让幼儿继续探索光谱的秘密。</p><p>家长参与</p><p>请家长为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看到的彩虹,要求讲清楚时间、地点、景象,并和幼儿一起画美丽的彩虹。</p><p>各种各样的镜片</p><p>活动目标</p><p>1、 通过观察不同的镜片,了解其特性和用途。</p><p>2、 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致性、敏锐性,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p><p>活动准备: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各类昆虫标本和图片。</p><p>活动过程</p><p>1、 自由观察,发现问题。</p><p>请幼儿用不同的镜片看昆虫标本和图片,并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描述。</p><p>2、 引导幼儿归纳概括各种镜片的特征。</p><p>如:中间厚、周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大,是凸透镜;中间薄,周围厚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是凹透镜。</p><p>3、 思考它们各自的用途,对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鼓励。</p><p>区域活动</p><p>1、 利用平面镜、废旧长条纸盒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p><p>2、 在凹凸不平的泡沫板上粘贴铝箔纸作成简易哈哈镜。</p><p>3、 用凸透镜、凹透镜、纸筒、橡皮泥做望远镜。</p><p>家长参与</p><p>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家庭中生活用品,如近视镜、老花镜、汽车反光镜等,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镜片?有什么用途?</p><p>光的直线传播</p><p>活动目标</p><p>1、 通过观察、实验及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性质。</p><p>2、 培养幼儿动手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兴趣与习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各种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p><p>活动准备:手电筒、中粗软管、暗室。</p><p>活动过程</p><p>1、 通过开展户外游戏“踩影子”和室内游戏“有趣的手影”,引导幼儿思考:</p><p>1) 为什么在阳光下我们会有影子?</p><p>2) 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会使我们出现影子?</p><p>2、将孩子们带入暗室,利用手电筒和中粗软管做小实验“光不会转弯”,教师适时帮助幼儿确立“直线传播”这一科学概念。</p><p>实验方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拉住软管的两端,一名幼儿用手电筒从管口向内照,另一名幼儿观察软管在拉直和弯曲时,看到的光有何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p><p>3、说一说光的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p><p>区域活动</p><p>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自制“阳光时钟”。</p><p>家长参与</p><p>1、在室外、向阳的窗台、室内分别种植菜苗,幼儿观察菜苗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通过比较使幼儿感知植物的向光性。</p><p>2、教师利用铝箔纸、塑料水管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模型,请幼儿做“冷水变热水”实验,以此了解光能转化为热能的用途。</p><p>3、创编儿歌“光的用处大”。</p><p>五、体会与思考:</p><p>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因此要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p><p>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本课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孩子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根据孩子好动的特点,在记录过程中安排了“玩影子”等的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好探究物体和影子奥秘的兴趣。</p><p>孩子以自己探究过程的发现做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能培养孩子对物体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使结论和观点建筑在事实之上。本次活动也让孩子逐渐地懂得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而做人也一样,凡是都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p><p>有人说《科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进行实践、观察、交流,并尝试着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通过自身的经历去理解事物,把握真实具体的东西,从而让孩子发现世界的奥秘。</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