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猴子捞月亮
<p> 活动目标:</p><p>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p><p>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p><p>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戏,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p><p> 活动准备:</p><p>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p><p>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p><p> 活动流程:</p><p>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p><p>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p><p>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p><p> 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p><p>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p><p> (2)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p><p>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p><p>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p><p>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怎么叫的?</p><p>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老猴子呢?</p><p>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p><p>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p><p>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p><p>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p><p>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p><p>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p><p> 6、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p><p> 活动延伸: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