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有趣的面包
<p>活动目标:</p><p>1、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感受交流的快乐。</p><p>2、观察身边有趣的事物,发现面包的外形变化,大胆进行想象。</p><p>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没,大胆表现自己的创意。</p><p>活动准备:</p><p>1、幼儿对活动中的食物有所认识</p><p>2、故事课件、各种面包、各色糖果、果酱;消毒毛巾;做好洗手准备。</p><p>3、多媒体教室</p><p>活动过程:</p><p>一、魔棒变变变</p><p>(教师心语:小班幼儿喜欢猜想,他们的想象也极其丰富,所以,应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激发情绪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孩子们的情绪随着情节亦步亦趋。这里是以魔棒变变变为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活动。)</p><p>1、好吃的面包</p><p>——每个幼儿尝一小块切碎的面包。</p><p>师:刚才你们吃的是什么?你们还吃过什么味道的面包?吃过什么样子的面包?你们知道刚才的面包是从哪来的吗?</p><p>2、神奇的面包</p><p>——教师出示小魔棒</p><p>师:今天我要教你们用魔棒来变出好吃的面包,和我一起念咒语吧!</p><p>——在教师和幼儿的 “魔棒,魔棒变变变”的咒语中,放映不同形状面包的幻灯,教师逐一提问。幼儿观察、想象并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p><p>师:看看这块面包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方形的?</p><p>师:三角形的面包真有趣,你能用身体变出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吗?</p><p>师:让我的魔棒给你们一点魔力吧,看谁能变出更多不同的东西。</p><p>师:这块面包和刚才看到的面包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面包中间的心型是怎样变出来的吗?</p><p>——教师提供一块面包和一个心型模具,请个别幼儿演示。</p><p>(教师心语:好的提问应层层递进,并能很好地推进幼儿的活动。在引导孩子的认知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时机,丰富孩子的知识。)</p><p>二、动物朋友的面包</p><p>1、熊妈妈的早餐</p><p>——教师讲述故事,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p><p>师:熊妈妈做了三份面包早餐(分别是一块、两块、三块),它们到底是给谁的呢?为什么?</p><p>师:熊爸爸大口吃起了面包,猜猜被熊爸爸咬过的面包会变成什么样?</p><p>——请一名幼儿现场模仿熊爸爸吃面包。将面包变换角度,引导幼儿想象被咬过一口的面包变化。</p><p>2、动物朋友来品尝</p><p>师:熊宝宝想请它的动物朋友一起来品尝好吃的面包,熊妈妈会同意吗?为什么?</p><p>——引导幼儿学会与人分享。</p><p>师:你知道这些面包都是为哪些动物朋友准备的?</p><p>——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夹在面包中间的水果、青菜等食物,来猜测相应的动物,如:夹有香蕉的面包是为猴子准备的。</p><p>(教师心语:小班是幼儿言语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而小班孩子的良好语言习惯就是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所以,我设计了他们喜欢的故事环节,来帮助幼儿大胆表达。)</p><p>三、快乐面包坊</p><p>——请幼儿观看趣味面包的幻灯,教师出示制作材料,交代制作要求。</p><p>幼儿分组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趣味面包。</p><p>——将幼儿制作好的面包造型,投影成幻灯,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制作过程。</p><p>活动延伸:</p><p>1、将自己做好的面包,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分享。</p><p>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关注更多可以想象的事物。</p><p>设计意图:</p><p>我们都知道,小班幼儿因为年龄特点的原因,对吃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面包就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在平常的观察中,我发现他们在吃面包的同时也常常会与面包玩起“游戏”:“咬一口,变成桥;再咬一口,变出把枪!……”没想到,面包在孩子们的眼中蕴涵着无穷的变化!</p><p>孩子们在生活中对面包自然产生的兴趣,让我意识到应该引导他们大胆的和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在此背景下,我设计了“有趣面包”这一活动。</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