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说课稿:劳动者的工具
<p>导读: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p><p>教材分析:</p><p>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p><p>说目标:</p><p>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p><p>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p><p>2.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p><p>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p><p>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p><p>说准备:</p><p>(一)知识准备:</p><p>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p><p>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p><p>(二)物质准备:</p><p>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p><p>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p><p>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p><p>说教学法:</p><p>《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p><p>说活动过程:</p><p>(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p><p>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p><p>(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p><p>(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p><p>(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p><p>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p><p>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p><p>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p><p>(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p><p>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p><p>(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p><p>(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p><p>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p><p>(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p><p>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p><p>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p><p>(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p><p>(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p><p>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p><p>(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3。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p><p>延伸活动:</p><p>(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p><p>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p><p>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p><p>(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p><p>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p><p>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p><p>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p><p>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p><p>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