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4 13:03:27

大班科学活动:粘知了真有趣

<p>目标:1、感受雪花给冬天带来的美丽景象,知道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白。</p><p>2、乐意与老师、小朋友一起简单地说出故事中的对话。</p><p>准备:电脑动画一件,幼儿活动材料第五册,白色的雪花。泡沫垫(幼儿坐在泡沫垫上)。</p><p>大班科学生成活动方案实录:</p><p>粘知了真有趣</p><p>活动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并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根据其需要给予适应的帮助与指导。”夏天是喧闹的季节,日常生活及周围的环境变化能引起幼儿的广泛兴趣。</p><p>一日,孩子们在树下嬉戏,满树的知了声,引得他们驻足仰望。“我听见知了在叫”“我看见知了”“我们抓知了吧”……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们对抓知了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依据幼儿的这个兴趣点,我们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粘知了活动。</p><p>活动一:制作工具</p><p>活动目标:</p><p>1、通过谈话,幼儿知道用“粘”的方法抓知了。</p><p>2、学习制作工具,探讨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p><p>3、体验制作工具的乐趣及合作分享的快乐。</p><p>活动准备:</p><p>向父母了解粘知了的方法。</p><p>活动过程:</p><p>教师:知了生活在树上,我们怎样才能够抓住它?</p><p>幼儿1:用长棍。</p><p>幼儿2:用长树枝。</p><p>幼儿3:用竹竿。</p><p>教师:用什么东西可以粘住知了?</p><p>幼儿1:用面筋;</p><p>幼儿2:用泡泡糖;有经验的幼儿)</p><p>幼儿3:用双面胶、用胶水。</p><p>教师:你知道教师小时候用什么粘知了吗?(幼儿猜测了好几样都不对,他们露出了疑惑的眼神)</p><p>教师:是蜘蛛网,现在我们一起来按想的办法做工具吧。</p><p>效果分析:通过这一段谈话,幼儿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同时还体现了幼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然后大家一起制作工具。孩子们自由分工,有的去找伙房阿姨要面团;有的去找长棍;有的则从手工区找来了双面胶、胶水;还有的幼儿在第二天从家中带来泡泡糖。在制作时,因为胶水一会就干了,所以马上就被否定了,蜘蛛网难寻也被放弃,最后保留了面筋、泡泡糖和双面胶三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恰当的引导,对孩子们的观点采取了合理的支持,这样使幼儿显出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p><p>活动二:粘知了</p><p>活动目标:</p><p>1、通过粘知了,了解知了的生活习惯及外形特征。</p><p>2、在粘知了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做事认真仔细的态度,增强自制力。</p><p>3、在粘知了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验粘知了的乐趣及分享的快乐。</p><p>活动过程:</p><p>1、将幼儿带到户外,找树。、</p><p>2、幼儿自由组合粘知了。</p><p>幼儿1:快过来,这里有一只。</p><p>幼儿2:轻点,别让它听见了。</p><p>幼儿3:知了是聋子,听不见,伸杆里别碰树枝就行了。</p><p>(孩子们开始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并能将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操作活动中。)</p><p>(孩子们在粘知了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知了能叫,有的知了不能叫。)</p><p>幼儿1:知了嗓子哑了就不能叫。</p><p>幼儿2:不对,会叫的是公知了,不会叫的是母知了,这是我爷爷说的。</p><p>教师:等一会我们粘到知了就知道了。</p><p>(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了孩子们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的希望粘住更多的知了,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活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p><p>幼儿1:我粘住了,我粘住了。</p><p>众幼儿:让我看看,让我看看。你是怎样粘住的?(孩子们兴奋地围过来)</p><p>幼儿1:我用的是面筋,知了粘住就飞不了。</p><p>(有了成功的经验,经过反复实验,孩子们发现面筋的效果最好,于是大家调整了自己的工具终于又收获了几只知了。)</p><p>教师:你们看看所有的知了都一样吗?</p><p>幼儿1:翅膀都是透明的。</p><p>幼儿2:它们头下面都有一根长管。</p><p>幼儿3:这个细管是它的嘴。</p><p>教师:你们猜猜它吃什么?是益虫还是害虫?</p><p>幼儿1:它吃树叶,是害虫。</p><p>幼儿2:我猜它吸树杆里的水,你看它的嘴多象吸管,它是个大坏蛋。</p><p>教师:那为什么有的知了叫?有的不叫?(幼儿认真比较)</p><p>幼儿1:有的肚子上有两个半圆;有的没有。</p><p>幼儿2:我看见半圆在动。</p><p>幼儿3:有一点点麻的感觉,教师你来试试。(幼儿将手放在上面)</p><p>教师:这个半圆叫发声器。</p><p>幼儿:我知道有发声器的才能叫,是公知了;没有的不叫,是母的。</p><p>(在自由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孩子的支持者与引导着,通过开放式的提问时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对知了的特征及生活习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后面的活动中,孩子们会不时的说:“我粘住了一只公知了”、“我粘住了一只母知了”……言语中透着成功的喜悦)</p><p>(这次活动就在这喜悦的气氛中持续了一个星期,活动场地也由园内扩展到了小区)</p><p>活动延伸:</p><p>1、制作标本。</p><p>2、手工制作,折纸“知了”。</p><p>3、绘画,“粘知了”。</p><p>活动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好奇又是孩子的天性。在“粘知了”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好奇心,孩子们才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活动本身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孩子们的探索才能始终如一地处于一种充沛、活跃、生动的状态。这也是生成活动所特有的特征,这种特性也正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同时,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生成活动已成为了幼儿园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在“粘知了真有趣”这个活动中,教师顺应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趋势,在平等、自主的活动氛围中师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活动。也让我们感到,在将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此兴趣点是否是孩子们真正所关注的,是否能使幼儿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是否具有可延伸性。此生成活动真正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p><p>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班科学活动:粘知了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