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宝宝名字精选推荐
<p><span style="font-size:18px;color:#ff2023;"></span></p><p><span style="font-size:18px;color:#ff2023;">邓姓宝宝名字精选推荐</span></p><p>邓育宏 邓漂 邓翼宏 邓展 邓展宏 邓萧 邓宏伟</p><p>邓雨轩 邓啸邦 邓坚 邓宏达 邓艾佳 邓子君 邓淑丹</p><p>邓广绪 邓进平 邓韬奇 邓桥鹏 邓小见 邓晓健 邓晓建</p><p>邓小建 邓小健 邓建 邓孝建 邓锦华 邓中 邓嘉帅</p><p>邓雅雯 邓珂珂 邓依雯 邓佳雯 邓海伦 邓岚双 邓雯薇</p><p>邓竣 邓志新 邓应洪 邓攀 邓雯丹 邓艳凤 邓彩莲</p><p>邓艺敏 邓烈 邓棚云 邓春阳 邓又方 邓立风 邓颖仲</p><p>邓盈仲 邓忠振 邓凯妮 邓程允 邓焯誉 邓爱曦 邓颖薇</p><p>邓程尹 邓允程 邓钊沂 邓锹沂 邓淑仪 邓键儿 邓锦仪</p><p>邓羊 邓仲仁</p><p><strong>邓姓来源</strong></p><p>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p><p>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p><p>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p><p>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p><p>邓伯龄:元天历间官常州府教谕,因巩室潞城而居。为潞城邓氏始祖。</p><p>邓世通:字亨远,号艮山,原籍河南南阳府登州钳卢陂人,宋淳佑壬子科奉人宝佑丙辰科进士,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时贾似道颛,公缮疏劾之,疏未上,似道知之,即嗾谏交章论,朝廷安置公于潭州,后迁龙阳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详墓。元配:刘氏,生于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十五日戊申午时,卒于元延佑元年甲寅正月十九日癸酉巳时,寿八十本月二十六日庚辰申,时葬夫茔合冢同向。生子三:长子邓法兴、次子邓法家、幼子邓法震。女一:嫁予孙邑监察御史,名以忠之母,法兴籍辰洲法家籍宝庆惟法震居龙邑辰洲宝庆二,支道远未及合谱今仅叙震公一支于后。为长沙邓氏始祖。</p><p>邓扶念:原籍江西万年县,元季官广东平远知县,转迁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遂居邑内城隍祠前。为南湘邓氏始祖。</p><p>邓友义:原姓熊,籍孝感县,明季自孝感避兵荆门象山,娶于邓,生子,因蒙外氏姓。为徐汇邓氏始祖。</p><p>迁徙分布</p><p>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p><p>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p><p><strong>邓姓历史名人:</strong></p><p>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p><p>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p><p>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p><p>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p><p>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p><p>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 、 <洞霄图志>行世。</p><p>邓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 、 <常熟志>等。</p><p>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2023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2023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2023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2023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2023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2023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p><p>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2023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p><p>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2023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p><p>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p><p>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2023年被捕就义。</p><p>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2023年率部起义。</p><p>邓军林:湖南祁阳人,国民党少将。</p><p>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p>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p><p>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2023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