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了!名画主角为何变成了大猩猩?安东尼布朗带你开启盛夏艺术之旅
<p>香蕉为什么会着火?</p><p>猩猩威利为什么要在婚礼上痛哭?</p><p>安东尼·布朗名画系列背后到底有多少秘密?</p><p>...</p><p>大家别着急哈</p><p>优学幼儿网优学幼儿网小编这就来带您深度解读“威利名画系列”</p><p>挖掘安东尼作品中潜藏的故事</p><p>文末有亲子工作坊推荐!</p><p>熟悉安东尼作品的朋友,一定对名叫威利(Willy)的可爱小猩猩不陌生,它经常感到自卑,但依然有脑洞很大的幻想世界。</p><p>在“威利名画系列”中,安东尼就让威利丰富的幻想走入了名画中,用诙谐幽默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艺术史上的名家作品。</p><p>面包与火苗</p><p>安东尼是一个狂热的“超现实主义画派”铁粉,在“威利名画系列”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安东尼不时向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及达利等人致敬。</p><p>比如,下面这幅作品:</p><p>这里,威利一不小心进入了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拾穗者》的世界。神奇的是,米勒画中远处高高堆起的谷堆在威利的世界里却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面包。许多观众都非常奇怪这一点:</p><p>“为什么要变成面包呢?蛋糕不行吗?”</p><p>实际上,如果大家曾经观赏过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便会惊奇的发现,这些大师们真的!真的!很爱画面包。</p><p>安东尼最爱的马格利特就经常把面包直接画在作品里。</p><p>“疯子艺术家”达利也曾在大街上扛着面包,像行为艺术一样在众人面前炫耀。对于他们来说,超现实绘画的目的就是炸开井然有序的艺术准则,让寻常的事物在碰撞中变得不寻常。如此说来,面包虽是大家餐桌上天天可见的普通食物,但艺术家却偏要用一种高大上的行为去表现面包的独特性,这就“迫使”观众会站在画作前思考“面包”背后的意义(面包表示:好累)。</p><p>当然,超现实主义画家不仅对寻常物感兴趣,还对寻常物的表现方式感兴趣。比如,下面这幅,安东尼直接借鉴了达利的《记忆的永恒》。</p><p>这幅画中,威利梦见自己独自行走在荒凉的沙漠中,围绕他的是硕大的香蕉形象的不明物体。云层翻滚,烈日骄阳烤得左上方的一只香蕉燃起了通红的火焰。</p><p>等一下!为什么香蕉会着火呢?</p><p>重点来了,请朋友们拿出小本本记好:</p><p>因为,这也是超现实主义绘画流派的一种表现手法。</p><p>在马格利特的绘画中,他经常让一些从来不会着火的物品——比如,鸡蛋、纸团、钥匙与小号,统统燃烧起熊熊大火。我们从常识认为这些东西在现实中是不会着火的,但马格利特就是要突破常识,在这种意外的情境中探索人们的情绪。</p><p>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当我们面对着火的钥匙时,自己的情绪是否会跟着火急火燎呢?</p><p>实际上,“燃烧物品”的艺术手法是超现实主义画家用画面形式调动在场观众情绪的一种互动手法。</p><p>就像《威利的画》这幅作品中,远处燃烧的香蕉何尝不在“燃烧”观众的内心呢?火焰勾起了观众一种烦躁、焦虑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也正是威利身处达利绘画中的感觉。</p><p>艺术的创新与重复</p><p>作为绘本大师的安东尼·布朗曾是英国利兹艺术学院的一名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这段经历让安东尼有机会认真学习了许多艺术史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成为童书插画师之后,安东尼也曾在画廊工作过一段时间,为观众讲解名画背后的故事。</p><p>讲解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观众对艺术史非常感兴趣,只是困惑于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于是,在创作《威利的画》这部作品时,安东尼便在画面中安插了许多艺术史上的奇闻异事小彩蛋,来帮助观众赏析作品。</p><p>在这幅作品里,安东尼模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传说,这是一幅无法确定身份的女人像,但在达·芬奇细腻的笔触中,她却露出了神秘的微笑。</p><p>蒙娜丽莎为什么会微笑?</p><p>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困惑着世人,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神秘的传说。有人说,蒙娜丽莎古怪的微笑,其实是因为得了牙周病而导致牙齿掉光的结果。还有人说,蒙娜丽莎之所以露出这样的微笑,是因为她即将身为人母。</p><p>沉迷艺术故事的安东尼,特意在画面左侧放置了一副假牙,来回应牙周病的说法。威利则在这幅画中变成了一个玩偶,大猩猩模样的蒙娜丽莎紧紧地把它揽在怀中,温柔的眼神似乎是在期待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p><p>翻阅作品集,可以看见安东尼一直有意无意地,将蒙娜丽莎安排在自己的各类作品中。</p><p>这种循环使用某个形象的方法,让小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无意识地记住了这幅名画。</p><p>再如下面这幅作品中,安东尼模仿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p><p>原画中维纳斯女神姿态怡然地从海中出生,左上角的风神与晨曦女神为她吹拂发梢,右侧的花神则为她披挂华裳。但在安东尼笔下,维纳斯则变成了沐浴中的“维纳猩”,画幅上方的花洒与贝壳里的小香皂都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充满了趣味。</p><p>当然,除了“维纳猩”之外,还有猩猩与小熊。</p><p>大家去看展时也可以找找看哦,其实还有许多类似的元素,安东尼一直在重复使用。</p><p>所以说,每个天才艺术家的作品,一定都是在创新和重复之间摇摆产生的,创新会带来新颖的思考,但元素的积累却可以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p><p>“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等着你!</p><p>同名作品集推荐</p><p>没法去现场看展的,推荐这本与展览同名的作品集《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汇集了作家40年的精华绘本创作,作家生平、作品解读、艺术赏析一册全收录了。</p><p>几乎所有安东尼·布朗的重要作品原画,都在书中高清呈现,共同构筑了一部这位绘本大师的”纸上博物馆”。</p><p>亲子工作坊</p><p>这是坐标@国家图书馆的亲子工作坊。</p><p>在以“形状游戏”为主题的教学互动课程中,充分发掘儿童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们的联想能力,带领家长与小朋友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大师作品。</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