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4 12:26:15

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让人心疼…

<p>来源丨网络</p><p>妈妈不在家,家人告诉你孩子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p><p>因为,孩子并没有长大,而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p><p>——娇妈</p><p>最近一段时间,我的精神几乎一直都是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p><p>每天出门上班的时候,女儿都会和我上演一场琼瑶式“生离死别”。</p><p>下班回到家之后的每一刻,她都会像一个树袋熊一样,恨不得挂在我身上。</p><p>上厕所要跟着,一脸宠溺的看着我蹲马桶;</p><p>吃饭要抱着,打死也不坐宝宝椅,一顿饭要吃一个小时;</p><p>我和别人说话,她就掰过我的脸,只让我看她;</p><p>稍微有点不顺着她的时候,她就大哭大闹。</p><p>有一天,我给她讲绘本讲的口干舌燥,想去喝口水她就开始大哭。</p><p>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开始冲她嚷,说她不懂得体谅妈妈。</p><p>这样的瞬间有无数次,我对她发过脾气,实在生气的时候,还打过她的屁股。</p><p>可是吼完、打完之后,又是无尽的愧疚:</p><p>她还这么小,哪里懂得什么体谅?</p><p>我跟老公、婆婆吐槽娃难带。</p><p>可老公一脸骄傲的说:</p><p>你不会带孩子,总是把孩子弄哭,宝宝跟着我的时候,可乖了。</p><p>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说,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每天中午别回来了。</p><p>你不回来我们玩的挺好,你一回来,她就不乖,还经常惹得孩子大哭。</p><p>一肚子的委屈瞬间涌上来!</p><p>为什么女儿跟着别人的时候,是天使宝宝,跟着我就根本不像人类的孩子?</p><p>曾经,我也无比自责:</p><p>是不是我的养育方式有问题?</p><p>是不是我对她的爱与关注不够多,让她对我如此依恋?</p><p>她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这将来会不会影响性格?</p><p>困惑了许久,我也去问了很多妈妈。</p><p>原来,家有“磨娘精”的妈妈真的很多。</p><p>也有很多妈妈,采取的是像我一样压制的方式,先克制情绪安抚,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顿。</p><p>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p><p>最终让我释怀的,是一位妈妈的劝解,她说:</p><p>宝宝跟你黏,是因为只有跟你在一起时,她才是无所顾忌的!</p><p>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时间,真的没有几年。</p><p>换个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妈妈面前,他们可以肆无忌惮。</p><p>而且,这些“撒泼”也是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的。</p><p>早教专家林怡说:</p><p>孩子的很多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p><p>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逐渐成熟,有了“小心机”知道这样能释放情绪,让自己获得满足,还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对孩子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p><p>内心安定,愿意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比看起来听话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p><p>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的,妈妈”。</p><p>妈妈逼她去完成自己梦想,做一名女医生,她就去学那些东西;</p><p>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交际圈,她就每天假装和朋友打电话。</p><p>实际上,她看不懂的物理生物,更没有什么朋友。</p><p>最终,无数压抑情绪的堆积,让莉迪亚走上了绝路。</p><p>相比之下,那些敢于表达,敢于向妈妈索爱,心理有安全感的孩子,多么令人羡慕。</p><p>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动机。</p><p>他们不是故意使坏,只是为了表达某种需求。</p><p>就比如孩子“磨娘”行为的背后,也是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p><p>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孩子不乖、黏妈妈的时候,是不是这几种情况?</p><p>1. 三岁以前,宝宝本来就和妈妈更亲密</p><p>孩子三岁以前,对妈妈的依恋最为激烈。</p><p>因为十月怀胎,他们在子宫这样“安全”的环境中,熟悉了妈妈的心跳、味道,这种依恋难以割舍。</p><p>想要他们长成一个“独立”的人,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p><p>当然,这种依恋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逐渐变淡,我们不要粗暴的制止,保护好孩子脆弱又敏感的心,不让宝宝失去安全感。</p><p>2. 在别处积攒的情绪,来妈妈面前发泄</p><p>有一次,在游乐场看到过这样一幕。</p><p>几个孩子玩滑梯的时候,其中一个大孩子插了队,后面被插队的那个小孩,哇的一声哭了。</p><p>然后就来到妈妈面前,一边捶打着妈妈,一边大哭。</p><p>因为他知道,他打不过“大哥哥”,但是他心里又有愤怒的情绪,他只能跟妈妈发泄。</p><p>这种感受我们也应该理解孩子,我们成年人积压了满腹的怨气,也是容易对亲近的人发泄的,更何况是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p><p>3. 知道妈妈的底线,而不敢去试探别人的</p><p>《美国育儿百科》中指出:</p><p>妈妈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孩子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开心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p><p>孩子并没有长大,而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p><p>孩子跟妈妈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实是他们心智成熟的一种“小心机”。</p><p>他们知道,自己即使撒野妈妈还是会亲亲抱抱他们,可是对于别人,他们就“怂”了,没有“胆量”去试探。</p><p>4. 需求得不到满足,以“磨娘”的形式发泄</p><p>很多职场妈妈,每天还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最多就是从晚上回到家到孩子睡觉的那三个小时。</p><p>时间久了,孩子的内心总会不安。</p><p>他们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陪着他们,更不确定妈妈会不会回来,还爱不爱他。</p><p>所以见到妈妈后,他们会表现出“分离焦虑”。</p><p>其实,宝宝们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对妈妈的渴望,以一种“求关注”的方式在发泄。</p><p>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成把妹妹苏明玉打伤住院之后,苏明成的岳父问了女儿朱丽一个问题。</p><p>他说,苏明成这是有暴力倾向啊,他有没有对你动过手。</p><p>就这一句话,就赚足了网友的泪点。</p><p>同样是女孩,苏明玉被苛待长大,成年后不敢相信别人,不敢去爱别人。</p><p>看起来是个女强人,内心却脆弱无比。</p><p>而被“娇生惯养”长大的朱丽,有什么事情都能回家倾诉,她的背后是永远有依靠的。</p><p>这两个女孩子长大后不同的宿命,给无数的家长敲响了警钟。</p><p>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与回应,她们长大后内心才能是充满安全感的,遇到挫折也愿意跟父母倾诉,不至于一个人活成“无比懂事”的模样。</p><p>再反观那些和和妈妈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气。</p><p>因为他们足够信任我们,愿意在我们面前撒娇;</p><p>因为我们给了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不惧怕对我们表达与发泄。</p><p>“磨娘”的孩子其实是把妈妈当做一个“安全基地”,当他们又安全需求的时候,就想要返回看护人身边。</p><p>而我们这些“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许他们发脾气,给他们的心灵足够宽广、安全的场所。</p><p>妈妈在的时候,孩子格外不乖,这根本上就是他们对安全感旺盛的需求。</p><p>那么,我们这份安全感的给予,除了陪伴,还要做到这几件事。</p><p>1. 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发脾气</p><p>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的理智也可能已经崩溃,但是还是要跟即将爆发的自己说一声暂停。</p><p>大吼大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孩子缺乏安感的表现愈演愈烈。</p><p>平静而温和的对待,不打压,不惩罚,就对了。</p><p>2. 离开时告诉宝宝,你要去做什么、回来的时间</p><p>大部分的宝宝都是有分离焦虑的,因为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的区别。</p><p>就像小孩子很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因为他们喜欢那种“消失”又“出现”的惊喜。</p><p>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妈妈是走了,还是消失了,他们会局促不安。</p><p>所以暂时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会回来的。</p><p>最好能把时间量化,比如,时针到了12那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p><p>3. 高质量陪伴,不用时间换取自己的满足感</p><p>我们总是以为长时间与孩子的厮守,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p><p>其实不是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内心的感知,他们能够确定爸爸妈妈能看到我,他们爱着我。</p><p>所以陪伴的时间不是最重要的,优质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p><p>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p><p>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p><p>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p><p>在婴幼儿事情,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p><p>下次孩子再只对妈妈“作妖”的时候,想想这背后的积极力量。</p><p>毕竟,当他们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他们这么黏我们的时光,真的很珍贵。</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