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乱发脾气?你应该带他到这个地方看看
<p>山亭夏日</p><p>【唐】高骈</p><p>绿树阴浓夏日长,</p><p>楼台倒影入池塘。</p><p>水精帘动微风起,</p><p>满架蔷薇一院香。</p><p>解析:</p><p>绿树的阴影很浓密,遮蔽了太阳,</p><p>留下了满地阴凉,夏日白昼很是漫长,</p><p>亭台楼阁的倒影,映入池塘。</p><p>微风吹来,水面像是星星一样闪动,</p><p>波光粼粼,好像帘子被风吹起一样,</p><p>满架子的蔷薇花,随着微风拂过,飘来一阵阵幽香。</p><p>初看这首诗,不就是一首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吗?</p><p>顶多清新可人,要说写的有多好,那还不至于。</p><p>但是娇娇妈说这首诗出自一个赳赳武夫之手,小朋友们还相信吗?</p><p>虽说武将写诗词并不稀奇,看看南宋将领岳飞,就写了《满江红》。</p><p>不过那首词豪气冲天,同这首《山亭夏日》完全是两个画风。</p><p>现在就让我们,结合高骈的出身和生平,再来看看这首诗,会有另一番感觉呢。</p><p>高骈的先祖是渤海高氏,他们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了北齐政权。</p><p>时间到了唐朝,渤海高氏依旧不改尚武本色,有不少投身军旅,比如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高适。</p><p>时间到了晚唐,渤海高氏开始进入禁军。</p><p>高骈的祖父是唐代名将,去世时以王爵归葬,死后还配飨唐宪宗庙庭。</p><p>同时他也很喜欢文学,经常和读书人一起郊游、谈天说地,发生了不少风雅之事,还获得了一个“落雕侍御”的称号。</p><p>一天,众人在郊外打猎,走到水草丰盛处,有人呼唤,兄弟们看啊,天上有两只大雕。</p><p>果然,有两只大鸟。</p><p>此时,有一位俊秀少年缓缓地站了出来,说道:</p><p>要是我能如祖先一般英勇,建功立业,就能把它们射下来。</p><p>话音未落,他就气沉丹田,拉满弓,引弦送利箭,一箭飞去,两只雕就掉了下来。</p><p>真真实实的一箭双雕。</p><p>射雕这种活动,如果不是武力高强,根本不可能。</p><p>而且射雕也是表现英雄神技和内在的英雄豪情。</p><p>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就有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p><p>高骈这一射雕不要紧,从此周围的朋友都给了他一个雅号,叫“落雕侍御”。</p><p>后来高骈干了两件大事,为大唐帝国晚期的边疆稳定立了大功。</p><p>这里具体不讲,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翻一翻历史上的记载。</p><p>这里只说他的功绩:</p><p>他以少胜多,收复越南,屡次打败南诏,重创黄巢,因功被封为渤海郡王。</p><p>话说得远了,咱们回到高骈的诗上。</p><p>《山亭夏日》指出了这首诗描写的时间和地点,夏季的山亭。</p><p>第一句:“绿树阴浓夏日长”。</p><p>第一句看似平常,但是仔细品读,很有妙趣。</p><p>“阴浓”说明了夏日太阳的热烈,也写出了绿树枝叶的繁茂。</p><p>“夏日长”也与“绿树阴浓“形成相互对照,抓住了夏日的情景和气氛。</p><p>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p><p>这一句诗人写出了自己的观察:亭台楼阁的倒影进入了池塘。</p><p>虽说夏日很长,但是第一句有“绿树阴浓”,让我们初感一丝凉意。</p><p>第二句,诗人又加入了“池塘”。</p><p>有了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清凉。</p><p>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p><p>这里娇娇妈要着重强调一下:</p><p>根据上下句判断,这一句的断句应该是这样:</p><p>水精/帘动/微风起,是223结构,所以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微风吹来,水面波光粼粼,感觉眼前的帘子也跟着晃动起来。</p><p>尤其是里面的“微风起”三个字,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起来。</p><p>第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p><p>正当诗人纳凉欣赏美景的时候,一阵微风拂过,飘来一阵花香,仔细一闻,原来是院子里那满架的蔷薇花香。</p><p>整首诗就像一幅风景画,有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波光、水精帘动、满架蔷薇,色彩艳丽、却不失清和。</p><p>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夏日山亭里的美景,以及悠闲自然的诗人。</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