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4 11:49:28

“会动”的宝岛——台湾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会动”的宝岛——台湾</strong></p><p>【地理位置】</p><p>台湾岛位于西太平洋上,形状似番薯地瓜。东岸为太平洋。西岸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南滨巴士海峡。北接东中国海。全岛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南北长394公里,南北狭长,东西窄。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为主体。山地、丘陵约占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地壳被挤压抬升而形成的山脉,南北纵贯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脉为主体,地势高峻陡峭。面积总计:36,188平方公里陆地:32,260平方公里 水域:3,720平方公里 注意:数字包含 澎湖列岛、马祖和金门。</p><p>【为什么会动?】</p><p>由于台湾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交界地带。花东纵谷(花莲)是这2个板块的交界线。由于这2个板块互相推挤、挤压,会产生地震。故而称之为会动的宝岛</p><p>【“台湾”的由来】</p><p>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海外仙山"之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个叫夏革的人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讲了一个神奇的秘闻: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五座美妙无比的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居住着神仙。</p><p>在我国另一本古代地理著作《禹页》中讲到扬州时提到"岛夷卉服"(东南海岛上居住着穿麻制衣服的岛夷)。说明,远古时代,祖先们就对海上的岛和人有一定认识。《史记》中也曾提到,战国时就有人出海寻找仙山,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出海,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不老之药,并在日本定居。到了汉代,台湾被称为"夷洲"。三国时仍称夷洲,隋至元代称流求、流球、琉求、硫虬。明朝初年,中山国王察度到京城纳贡(中山国是冲绳)被封为流求,后来发现东南沿海有一块面积更大的岛屿,改称中山国为大流求,台湾为小流求。明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如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鸡笼、大员(圆、冤)台员、大湾、台窝湾,官方称为东蕃或东番渚山、东蕃诸岛,郑成功改称为东都东宁。连横的《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台湾(闽南话。同音)现在认为是由台窝湾演变而来,也就是由台湾原住族群的名字发展而来的,平埔族中的台窝湾族群最早与大陆渔民接触。明代万历时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p><p>202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统一台湾,2023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台湾"正式被政府命名。2023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升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这一切说明台湾名字的演变是与两岸关系不断密切分不开的。</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动”的宝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