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225个小知识汇总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人文地理225个小知识汇总</strong></p><p>1、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p><p>2、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p><p>3、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p><p>4、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p><p>5、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p><p>6、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p><p>7、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p><p>8、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p><p>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p><p>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p><p>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p><p>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p><p>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p><p>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p><p>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p><p>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p><p>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p><p>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p><p>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p><p>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p><p>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p><p>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p><p>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p><p>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p><p>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p><p>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p><p>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p><p>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p><p>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p><p>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p><p>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p><p>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p><p>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p><p>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p><p>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p><p>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p><p>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p><p>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p><p>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p><p>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p><p>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p><p>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p><p>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p><p>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p><p>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p><p>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p><p>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p><p>50、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p><p>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p><p>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p><p>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p><p>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p><p>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p><p>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p><p>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p><p>5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p><p>59、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p><p>60、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p><p>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p><p>6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p><p>63、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p><p>6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p><p>6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p><p>66、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p><p>67、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p><p>68、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p><p>69、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p><p>70、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p><p>71、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p><p>72、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p><p>7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p><p>74、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p><p>75、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p><p>76、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p><p>77、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p><p>78、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p><p>79、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p><p>80、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p><p>8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p><p>82、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p><p>83、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p><p>84、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p><p>85、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p><p>86、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p><p>87、国际互联网的应用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p><p>88、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p><p>89、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p><p>90、商业街的区位选择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p><p>91、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p><p>92、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 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p><p>93、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p><p>94、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p><p>95、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p><p>96、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p><p>9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p><p>98、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p><p>99、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p><p>100、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p><p>101、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p><p>102、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p><p>103、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p><p>104、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p><p>105、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p><p>106、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长)④60年代放慢</p><p>107、世界60亿人口日2023年10月12日</p><p>108、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p><p>109、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p><p>110、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p><p>11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p><p>1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p><p>113、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p><p>11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p><p>11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p><p>116、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p><p>117、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p><p>118、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p><p>119、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p><p>120、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p><p>121、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p><p>12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p><p>123、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23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p><p>124、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23年)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p><p>125、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国和古巴</p><p>126、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p><p>127、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p><p>12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p><p>129、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p><p>130、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p><p>13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p><p>132、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p><p>13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p><p>13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p><p>135、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p><p>13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p><p>137、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p><p>138、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p><p>139、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p><p>140、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p><p>14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p><p>142、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成都)、组团式(重庆)、条带式或放射状(兰州)</p><p>14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业区、</p><p>144、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显分区。</p><p>145、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p><p>146、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社会因素、行政因素</p><p>147、城市的合理规划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p><p>148、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p><p>149、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p><p>150、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p><p>15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p><p>15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p><p>153、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p><p>154、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p><p>155、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p><p>156、中国传统文化的***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p><p>157、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p><p>158、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p><p>159、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p><p>160、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p><p>161、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p><p>162、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p><p>163、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p><p>164、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p><p>165、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秩序。</p><p>16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容人量</p><p>167、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p><p>168、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p><p>169、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p><p>170、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p><p>17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p><p>17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的外交。</p><p>173、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和地貌)</p><p>17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p><p>175、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p><p>176、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距海远近)</p><p>177、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高低)</p><p>178、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p><p>179、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p><p>180、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p><p>181、国土整治的概念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管理工作。</p><p>18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①地域差异显著②人口众多③基础薄弱</p><p>183、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①大江大河②跨流域调水③防护林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p><p>184、我国区域发展①战略步骤②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p><p>185、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和卫片)。</p><p>186、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p><p>187、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p><p>18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①脆弱的环境②尖锐的人地矛盾</p><p>18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气候)②人为因素(毁林、轮荒、开矿)</p><p>190、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②扩大林草③改善天然草场④开展土地复垦</p><p>191、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保塬、护坡、固沟)</p><p>19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②荒漠化的发展(古代、近代、现代)</p><p>19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表现①旱农垦区②草原牧区③绿洲边缘④河流下游⑤基本建设</p><p>19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原因(气候)②人为原因(过樵、过牧、过垦)</p><p>19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协调人地关系②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完整的系统</p><p>196、三峡工程的建设意义和作用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调水⑤养殖⑥旅游</p><p>197、三峡移民的艰巨性①规模大②难度大③关系重大</p><p>198、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①环境容量大②就近后*安置③工程周期长④政府重视</p><p>199、三峡移民的方针开发性移民(一次性补偿、移民投资)</p><p>200、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①有利影响(中下游)②不利影响(库区)</p><p>201、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①不可逆转的影响②作用较大的影响③作用较小的影响</p><p>202、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①形成新景观②迁建、保护、抢救</p><p>203、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的原因①地势低平②气候因素③人为因素(旱涝、盐碱、风沙)</p><p>204、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①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②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p><p>205、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理背景①优势(气候、生物、土地资源)②问题(红壤、生态)</p><p>206、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①立体农业②生态建设</p><p>207、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①土地资源优势②森林资源优势</p><p>208、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①黑土的利用②沼泽的保护</p><p>209、东北商品粮基地①特点②主要农产品③发展方向</p><p>210、东北林区开发现状与问题①采育失调②覆盖率下降③以皆伐为主</p><p>211、东北林区的合理利用及保护①合理采伐②人工林③促进更新④提高利用率⑤自然保护区建设</p><p>212、东北林区的综合开发①木材采运业②木材加工业③林副业</p><p>213、西南区交通建设的地理背景①区位条件②自然条件③资源条件④社会经济条件</p><p>214、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①政治意义②经济意义③战略意义</p><p>215、西南区交通面貌的变化①铁路②公路③水运④航空⑤管道</p><p>216、西南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对策①扩建新建铁路②提高公路等级③发展对外贸易</p><p>217、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①地理区位优势②热带资源优势③海洋资源优势</p><p>218、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①合理布局产业②发展特色经济③海洋环境保护</p><p>219、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①区位条件②城市规模的扩大③老城区的问题</p><p>220、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①国家政策②区位条件③地形及用地条件</p><p>221、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①发展方向②形态布局规划③公共绿地</p><p>222、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①天然气资源特点②天然气分布③开发和利用格局</p><p>223、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①资源和技术保证②市场前景</p><p>224、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战略①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②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p><p>225、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①基础设施②新区格局③经济快速发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