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经济发展》期末复习知识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2023年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经济发展》期末复习知识点</strong></p><p><strong>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strong></p><p>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p><p>⑴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p><p>②自然条件:</p><p>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p><p>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p><p>⑵社会、经济条件:</p><p>①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p><p>②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p><p>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p><p>2.农业布局特点</p><p>⑴耕作农业区:</p><p>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p><p>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p><p>⑵畜牧业区:</p><p>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p><p>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p><p>⑶林业和特产区:</p><p>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p><p>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p><p>3.东北商品粮基地</p><p>⑴生产特点:</p><p>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p><p>②地区专业化生产。</p><p>⑵其他知识:</p><p>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p><p>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p><p>4.农业发展方向</p><p>⑴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p><p>⑵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p><p>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p><p><strong>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strong></p><p>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p><p>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p><p>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p><p>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p><p>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p><p>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p><p>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p><p>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p><p>⑴工业化的推进:</p><p>①第一阶段:2023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p><p>②第二阶段:2023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p><p>3.问题与对策</p><p>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p><p>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p>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p><p>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