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strong></p><p><strong>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strong></p><p>一、 黄土高原范围: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p><p>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p><p>1. 自然原因:</p><p>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p><p>②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p><p>③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p><p>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p><p>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 ②破坏植被</p><p>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p><p>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p><p>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p><p>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p><p>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p><p>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p><p>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p><p>3.具体措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附:西北的荒漠化</p><p>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p><p>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p><p>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p><p>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p><p>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p><p>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p><p><strong>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strong></p><p>鲁尔区主要工业部门: 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主导)、机械工业</p><p>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strong>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strong></p><p>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p><p>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p><p>①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p><p>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p><p>③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p><p>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p><p>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p><p>(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p><p>(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p><p>(3)贯穿东西:</p><p>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p><p>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p><p>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p><p>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p><p>1.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p><p>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p><p>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p><p>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p><p>优点:可自流供水;</p><p>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p><p>3.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p><p>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p><p>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p><p>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p><p>1.积极意义:</p><p>(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p><p>(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p><p>(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p><p>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p><p>(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p><p>(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p><p>(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p><p>(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p><p>(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p><p>附1:西气东输</p><p>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p><p>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p><p>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p><p>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p><p>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p><p>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p><p>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p><p>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p><p>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p><p>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p><p>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