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4单元知识点总结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strong></p><p><strong>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strong></p><p>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p><p>1.自然环境:</p><p>①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p><p>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p><p>③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p><p>2.自然资源:</p><p>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p><p>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p><p>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p><p>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p><p>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p><p>1.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p><p>2.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p><p>3.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p><p>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p><p>1.上游地区</p><p>(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p><p>(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p><p>(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p><p>(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p><p>(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p><p>2.中游地区</p><p>(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p><p>(2)问题:洪水</p><p>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p><p>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p><p>(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p><p>(4)措施:</p><p>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p><p>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p><p>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p><p>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p><p>3.下游地区</p><p>(1)优势:</p><p>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p><p>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p><p>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p><p>(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p><p>(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p><p>(4)措施:</p><p>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p><p>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p><p><strong>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strong></p><p>一、 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p><p>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p><p>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p><p>(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p><p>(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p><p>(3)南北温差大</p><p>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p><p>3.土地资源丰富:</p><p>(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p><p>(2)宜农荒地多</p><p>(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p><p>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p><p>1.自然条件</p><p>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p><p>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p><p>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p><p>④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p><p>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p><p>⑥气候温和湿润</p><p>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p><p>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p><p>2.社会经济条件:</p><p>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p><p>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p><p>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p><p>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p><p>二、农业生产与布局</p><p>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p><p>(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p><p>(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p><p>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p><p>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p><p>B:具体表现:</p><p>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p><p>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p><p>1.黑土的开发</p><p>A.存在问题:</p><p>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p><p>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p><p>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p><p>2.林业的发展:</p><p>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p><p>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p><p>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p><p>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p><p>3.湿地的保护</p><p>A.存在问题: 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p><p>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p><p><strong>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strong></p><p>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p><p>1.发展条件</p><p>(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p><p>(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p><p>(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p><p>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p><p>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p><p>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p><p>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p><p>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p><p>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p><p>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p><p>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p><p>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p><p>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p><p>1.城市化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p><p>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p><p>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p><p>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p><p>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p><p>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p><p>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