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20:53:39

小奥学习中的几个误区[1] 标签:奥数杂题

<p>误区一:家长眼中学生的水平和真实状况有很大误差</p> <p>有两类家长,一类认为自己孩子的水平很高,在学校学的也不错,学奥数也不会困难,属于很自信的家长,还有一类则是认为自己孩子学的不好,为他们的小升初担忧。</p> <p>实际情况有时正好相反,认为自己孩子不错的,可能水平一般,并没有完全掌握奥数知识,而很紧张自己孩子学习的家长,孩子的水平反到很好。</p> <p>这是为什么?我们分析下原因,自信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学的课程比较少,所在的班级也不是太厉害的班,同学都和自己差不多,而家长可能因为忙,没有太多关注学生学习。在这些家长眼中,奥数别人能学好,自己家孩子也不会差的。</p> <p>而另一部分孩子上课比较多,而且身边的孩子也都是牛孩,这些家长多半会去旁听他们上课,能够认识很多牛孩,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很好。</p> <p>如果家长在评价学生成绩的时候能够更客观,这样对安排孩子学习进度,以及制定学习目标方面是非常重要的。</p> <p>误区二:有优秀老师专门教孩子就一定能学好</p> <p>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学习奥数的时候,是一周一次课,可能是3小时,可能是2小时。如果是一周多次课的,很大一部分上的不是同一个老师的课程。</p> <p>很多家长就认为,授课老师水平很高了,我的孩子只要跟着老师学习就好了。</p> <p>这就是一个误区,我们好好想想,在学校里面,我们的数学课是怎么上的?一个知识点,基础概念以及基础计算,可能就要学一周,每天有大量作业。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熟练度,通过反复练习让他们理解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p> <p>学习奥数的时候呢?可能每节课就讲一个新的知识点,一周只上一次课,课后作业一般是5至10道题。而现在大部分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是:周六的课,学生等到下周五晚上才开始写作业,也就是一周6天都不再碰这个知识点,到了一周最后一天才开始补作业,结果发现原来听懂学会的知识,现在也不会了。</p> <p>前面说的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求他每周多上几次课,因为这样会把他的时间挤得满满的,反而不利于学习。而是要在课后把作业抓紧时间写完,上完课的当天,就写几道题,之后每隔一两天再做几道题,这样就能把本周所学知识进行反复复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对知识进行下整体的梳理,这样效果才是最好的。</p> <p>当然很多学生和家长会说,现在课程比较多,作业也多,没有时间每天都学习奥数。那只能举个狗熊掰棒子的例子,上了再多的课,写了再多的作业,但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学习效果啊。</p> <p>误区三:孩子就爱马虎</p> <p>每次见到一个新学生的时候,家长都会说,我们家孩子马虎,特别马虎。就算家长不说,经过一次课之后,老师说这个孩子粗心马虎,家长就会说,老师您看的很准啊,就是这个毛病啊。</p> <p>其实这里面就有个误区,“马虎”,谁敢说自己不做马虎的事情,上班忘带个东西,经常把钱包钥匙落在什么地方,这不都是马虎的一个表现么。</p> <p>而家长在孩子做错题目的时候,就给孩子贴上了“马虎”的标签,这个标签贴久了,孩子自己就会认为自己真爱“马虎”,这也给了他们以后找借口的方式。考试考差了是“马虎”。该做对的题目做错了是“马虎”。</p> <p>所以“马虎”成了老师、家长、学生口中的救命草,老师通过说“马虎”把自己变成专家,家长通过说“马虎”训斥学生,学生通过说“马虎”推卸责任。</p> <p>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马虎”这一点上,我们要深入研究下去,找到马虎的原因。据我分析,马虎的原因,有这么几点。</p> <p>1、着急:做题的时候着急,怕时间不够用,在平时做题时还没有显出来,但是一到考试,就显现出来,因为考试的时间更宝贵,学生们就压缩前面的时间,最后发现后面的题不会做,前面的题也没做对。</p> <p>2、不会用草稿纸: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写字比较乱,但是很多数学家的字也不好看,这里讨论的不是把字写的多么漂亮,而是要整齐,知道哪道题写在哪里。就像穿衣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漂亮的衣服,但是一定要干净。第二个是没有详细的过程,我曾经拿一个学生上节课的草稿纸问学生具体每道题在哪里,他就找不到了。</p> <p>3、读题没有重点:前几天学而思杯刚考完,有些题目中的题干描述有“最大值”的字眼,但是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看到这几个字,造成了丢分的情况。</p> <p>只发现原因是不够的,还要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p> <p>1、很多学校的小升初试题呈现的是题目难度比杯赛低,但是题量巨大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做题时,避免写一会玩一会的状态,能够全神贯注。如果有部分学生现在不能保证长时间写作业,那就把做题时间缩短,慢慢的延长,使学生能够踏实的做题。</p> <p>2、草稿纸,我之</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奥学习中的几个误区[1] 标签:奥数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