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20:49:23

初一数学竞赛训练题:有理数的运算技巧 标签:广州奥数题

<p><p> 有理数运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切运算的基础,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迅速地进行运算,不仅如此,还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p> <p> 一、倒序相加法 </p> <p> 例1 计算1+3+5+7+……+2023+2023的值。 </p> <p> 分析:观察发现:算式中从第二项开始,后项减前项的差都等于2;其次算式中首末两项之和与距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都等于2023,于是可用如下解法。 </p> <p> 解:用字母S表示所求算式,即 </p> <p> S=1+3+5+……+2023+2023。 ① </p> <p> 再将S各项倒过来写为 </p> <p> S=2023+2023+2023+……+3+1。 ② </p> <p> 将①,②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p><p> 从而有 </p> <p> 说明:该题之所以想到倒序相加,是因为这一组数字前面的数字与后面对应位置的数字之和相等,倒过来相加正好凑成一组相同的数字。 </p> <p> 另该式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都相等,这样的一列数称为等差数列,第一项叫首项,通常用 </p> 表示;最后一项叫末项,通常用 表示,相等的差叫公差,通常用d表示,项数用n表示( ),则该题也可以用等差数列的求和( )公式: 来计算。 <p> 二、错位相减法 </p> <p> 例2 计算 </p> 的值。 <p> 分析:观察发现,上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5倍,如果将和式各项都乘以5,所得新和式中除个别项外,其余与原和式中的项相同,于是两式相减将使差易于计算。 </p> <p> 解:设 </p> ,① <p> 所以 </p> ② <p> ②-①,得 </p> ,所以 。 <p> 说明:如果一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相等(本例中是都等于5),那么这列数的求和问题,均可用上述“错位相减”法来解决。 </p> <p> 三、裂项相减法 </p> <p> 例3 计算 </p><p> 分析:一般情况下,分数计算是先通分,但本题通分计算很繁。由1+2+……+100想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p> ,所以 ,又有 想到 ,从而把每一项拆成两项之差,然后再计算,这种方法叫做拆项法。 <p> 解:原式 </p><p> 说明:本例使用拆项法的目的是使总和中出现一些可以相抵消的相反数的项,这种方法在有理数巧算中很常用。 </p> <p> 四、换元法 </p> <p> 在有理数运算及其他代数式的运算中,我们常常把式中出现的相同部分用字母表示,从而使问题简化。 </p> <p> 例4 计算: </p><p> 分析:四个括号中均包含一个共同部分: </p> ,我们用一个字母表示它以简化计算。 <p> 解:设 </p> ,则 <p> 原式 </p><p> 说明:对于式子中结构相同的部分我们通常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 </p> <p> 五、数形结合法 </p> <p> 例5 计算当n无限大时, </p> 的值。 <p> 分析:此题可以构造如下图的几何模型来解。 </p><p> 解:如图,设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则有 </p> ,故原式=2。 <p> 说明:在代数计算中,有时借助几何模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就是数形结合的好处。 </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一数学竞赛训练题:有理数的运算技巧 标签:广州奥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