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20:20:29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p>一、积累与运用(20分)</p><p>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p><p>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p><p>2、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p><p>A、踌躇chóu 颓唐tuí 宽绰chuò 棉絮xù</p><p>B、栅栏zhà 琐屑xiè 诞生dàn 濡湿rú</p><p>C、擦拭shì 举箸zhù 龟裂guī 搀扶chān</p><p>D、祈祷dǎo 怂恿sǒng 数落shǔ 慈祥cí</p><p>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p><p>祸不单行 非同小可 羞愧难挡 微不足道</p><p>变卖典质 桀骜不驯 无地自容 感概万千</p><p>触目伤怀 虎视眈眈 无精打采 力所能及</p><p>不能自已 振耳欲聋 失魂落魄 漫无目的</p><p>4、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p><p>A、从绰绰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p><p>绰绰:形容经济很宽裕,用不完。</p><p>B、我惴惴地仰起脸望着母亲。</p><p>惴惴: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p><p>C、家中光景很是惨淡。</p><p>光景:风景。</p><p>D、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p><p>大去:“死”的委婉说法,即与世长辞,去世。</p><p>5、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p><p>A、《背影》通篇写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抽象现成的字眼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p><p>B、《慈母情深》略写母亲的工作环境、劳动场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品性以及文章主题没有太大的作用。</p><p>C、《父母的心》一文的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直接表述感情,全文除了开头有一些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外,几乎没有渲染,基本上是简洁的叙述。</p><p>D、《金色花》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一刻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p><p>6、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朋友,那么你如何真诚地向他(她)道歉呢?得体的一项是( )(2分)</p><p>A、对不起,就算我错了,好不好?</p><p>B、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我,好吗?</p><p>C、对不起,我虽然错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我才对。</p><p>D、对不起,虽然我错了,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只怪我。</p><p>7、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2分)</p><p>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__,你会_____;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__,你会_____;也许,在宽阔的原野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____,你会_____.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自己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有小草的翠绿!</p><p>A、渺小 自卑 狭隘 不安 平庸 懊恼</p><p>B、平庸 懊恼 狭隘 不安 渺小 自卑</p><p>C、渺小 自卑 平庸 懊恼 狭隘 不安</p><p>D、平庸 懊恼 渺小 自卑 狭隘 不安</p><p>8、某报社正在举办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你也将参与这项活动,你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p><p>二、阅读理解(40分)</p><p>(一)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9-14题。(12分)</p><p>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p><p>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p><p>9、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p><p>10、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2分)</p><p>11、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分)</p><p>12、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2分)</p><p>13、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p><p>14、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2分)</p><p>(二)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9-14题。(14分)</p><p>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狠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p><p>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p><p>9、给加点字注音。(2分)</p><p>⑴ 目似瞑 ( )</p><p>⑵ 尻尾 ( )</p><p>⑶ 假寐 ( )</p><p>⑷ 狼亦黠矣 ( )</p><p>10、解释加点的词。(3分)</p><p>⑴ 其一犬坐于前 ( )</p><p>⑵ 一狼洞其中 ( )</p><p>⑶ 屠自后断其股 ( )</p><p>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p><p>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p><p>⑵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p><p>12、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2分)</p><p>13、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p><p>14、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3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