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20:16:51

2023小升初结束 家长多患“焦虑症”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p><strong>成都奥数网7月22日</strong> 一年一度的“小升初”结束了,每逢此时,空气中弥漫着的“火药味”,就会渐渐的烟消云散。拒不完全统计今年参加成都小升初的学生一共有2.5万人左右,通过四个批次进行了择校的考试。然而有多少人在为这场考试而忙碌?其背后的博弈又有多激烈?在对学校、家长及各类补习班调查走访后发现,这场仗,最紧张的是家长,甚至不少家长自嘲患上“小升初综合征”。</p><p><strong>家长焦虑</strong></p><p>患上了“小升初综合征”</p><p>四处打听招生政策,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报名参加“小升初”讲座,临近4月,部分家长们的生活习惯正发生着变化;不管到哪,他们一定是手机不离身;只要有空,就会坐在电脑前刷新各校官网的招生信息……这种“小升初综合征”悄悄缠上了焦虑的家长。</p><p>症状一: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p><p>“周末没得空,我要给娃娃找个好点的培训学校。”在一个由800多名家长组成的“2023小升初”群上看到,当有家长提出周末组团去学校考察的建议时,被不少家长“无情”拒绝,家长们的理由很一致——周末要去培训机构,给娃娃报个班,虽然学费不菲,但势在必行。家长们认为,报名时间一步步临近,自己俨然变身“信息收集员”,想方设法打听各校的最新信息,培训机构无疑是打听信息的好地方。</p><p>症状二:守着电脑看最新信息</p><p>由“奔波于各大培训机构”引出的话题,立马成为QQ群上最热门的谈资。“就像得了强迫症,麻将都不想打,一有时间就守在电脑前,浏览各学校的网站更新信息,看看是否有新政策出来。”家长“蕾妈”说出了近段时间自己的一系列“不正常举动”,没想到不仅她一人,群上还有不少家长有此症状。</p><p>症状三:手机一响心头就紧张</p><p>“嘀嘀嘀,你有新信息。”除了上述症状,更有家长每到手机响起,就莫名紧张。在QQ群上家长们相互交流说,目前已有部分民办学校通过短信方式通知学校的报名时间等信息,不少家长回应,越是临近报名时间,自己就越紧张,“现在我是手机不离身,只要有短信过来,就期待是学校传来的信息。”</p><p><strong>培训学校</strong></p><p>一个月学费上万家长仍积极报名</p><p>越来越激烈的“小升初”竞争,考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广大家长的金钱和脑力。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不少家长为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俨然一副“谁不学谁吃亏”的姿态。了解到,趁着这一势头,各培训机构推出的冲刺班、强化班、基地班日渐火爆,培训班动辄花费上万,家长仍积极报名。</p><p>“‘冲刺班’正在火热报名中,要登记可要抓紧了。”昨日,以一名小学六年级家长身份致电市内某著名培训机构,接线老师一听到“小升初”三个字,立马催促登记。这名老师介绍,目前学校有针对外地生、本地生的两种培训模式,以外地生为例,一般是10人小班,学时一个月,采取全日制培训模式,每小时70元,一天上课8小时,每周上6天,这样算下来,一名选择该校“冲刺班”的外地考生,为了应对“小升初”考试,至少要花费1.3万元培训费。</p><p>“学费如此贵,会有家长报名吗?”说出担忧后,这名老师不以为然,“现在报名的家长太多,也就一上午时间,我接待的电话咨询就有二十多个。”老师还直言,像这种情况,临近考试才来咨询,似乎太晚了,大多数家长在娃娃五年级时就开始咨询,“早点咨询早做准备嘛。”</p><p><strong>专家说法</strong></p><p>读名校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p><p>“之所以出现类似综合征,说明家长很期盼,同时也很怕失去。”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表示,读名校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如今的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均衡化,中学之间的差别其实并不那么大,相比学习成绩,小孩能否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因为孩子马上进入青春期,正是展示自身个性的年龄。</p><p>宁维卫认为,要缓解“小升初综合征”,根源在于家长应该放下对名校的期待值,“部分家长选择名校,其实是偷懒、不负责任,将小孩的培养全部委托给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对小孩成长的影响,家长需要明白成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p><p>成外状元与您分享学习的快乐</p><p>双一学生做客e度 分享优等生学习习惯</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小升初结束 家长多患“焦虑症”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