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9:21:46

小升初语文常用知识(六) 标签:小升初练习题

<p><strong>一、多音字</strong></p><p>1、“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小姑娘撇撇嘴说。</p><p>2、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p><p>3、小明在宿(sù)舍说了一宿(xiǔ)有关星宿(xiù)的常识。</p><p>4、在排练时那几名小号(hà)手挨了批评,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p><p>5、我们都知道大藏(zàng)经收藏(cáng)在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p><p>6、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这样的氛围对工作很有利。</p><p>7、数学中的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p><p>8、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p><p>9、“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小战士严肃地说。</p><p><strong>二、文学常识积累:</strong></p><p>(一)</p><p>1、凉州词 唐、王之涣</p><p>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①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p><p>②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p><p>③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p><p>④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p><p>⑤“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p><p>⑥“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p><p>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p><p>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p><p>②白日:太阳。</p><p>③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p><p>④穷:尽。</p><p>⑤“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p><p>⑥“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p><p>(二)</p><p>春晓 唐 孟浩然</p><p>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p><p>1、诗歌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处处啼鸟,潇潇风雨。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p><p>2、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游园不值》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春晓》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升初语文常用知识(六) 标签:小升初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