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砚造型与材质
<p>图1 绿石砚</p><p>国人雅好文房由来已久,而砚自古以来便被冠以“文房四宝”之首。从宋代开始就有欣赏鉴别古砚的书籍著作,如宋代米芾撰《砚史》、唐询撰《砚谱》、高似孙撰《砚笺》,明代曹昭撰《格古要论》中的“古砚论”,清代高凤翰撰《砚史》,乾隆命撰的《西清砚谱》,近代沈石友《沈氏砚林》等。时至今日,这些古籍经典依然影响着古砚市场的鉴赏与收藏。</p><p>图4 端石砚</p><p>图5 端石砚</p><p>图6 抄手砚的覆手 多数为素面</p><p>图14 碧玉砚</p><p>图15 覆手砚</p><p>图10 背部深挖</p><p>图2 端石砚</p><p>图3 歙石砚</p><p>图7 柱底多有石眼</p><p>图8 端石砚</p><p>图9 端石砚</p><p>图11 铜质砚</p><p>图12 陶质砚</p><p>图13 澄泥砚</p><p>图16 漆木砚</p><p>图21 椭圆形砚</p><p>图24 箕形砚</p><p>图17 蓬莱砚</p><p>图18 兰亭砚</p><p>图22 椭圆形淌池砚</p><p>图23 椭圆形铁砚</p><p>图19 圆形瓷砚</p><p>图20 石质的圆形砚 大多砚背有三底足支撑</p><p>图25 随形卵石砚</p><p>图26 随形澄泥砚</p><p>图27 仿动物形态砚</p><p>图28 鹅形砚</p><p>图29 鱼化龙砚</p><p>图30 凤形砚</p><p>图31 二龙戏珠砚</p><p>图32 狻猊形砚</p><p>砚在汉代以前称之为“研”,研磨之意,是一种研墨的工具。从汉代开始才称为“砚”,而汉代也正是砚的显著发展时期。从秦汉时期的逐渐成熟,历经唐、宋、元、明、清,砚台已经伴随着国人走过2023余年。2023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件石砚以及砚杵,这时候石砚的外形还是不规则的圆形,材质为鹅卵石,这也是已知最早砚的实物。到了两汉时期,砚石不仅有圆饼形,也有长方形的砚板,材质多为天然鹅卵石和各种砂石,石质粗,便于研磨。从西汉晚期到东汉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石砚在圆形的基础上增加了浮雕和透雕,并且出现了砚足,材质也逐渐丰富,除了石质还有陶质和漆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陶瓷业空前发展的时期,陶瓷被广泛应用,陶瓷砚也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石质砚成为主流。陶瓷砚的形制多为圆形,砚面中央凸起成弧形,砚足也从汉代的三足增加至四足、五足、六足乃至十二、十四足。在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双足圆首箕形砚,这也是隋唐箕形砚的雏形。</p><p>唐宋是我国制砚史上空前发展的时期,西汉时期石砚选材单一,造型以实用为主,东汉增加了雕刻手段强调了装饰性和审美的概念。六朝时期虽然在材质上有所突破,但这一时期的瓷砚形制大同小异,相对单一。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工业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使得制砚在取材上更加广泛,不仅有传统的地方石材,广东肇庆的端石、江西婺源的歙石、山东青州的红丝石也相继出现,相较于传统砚材,端石、歙石、红丝石更加坚硬细腻,色彩丰富并伴有石品,在审美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唐代还改良了陶砚的制作工艺,淘洗过滤更加精细,细泥制成砚坯,加以雕刻烧制便出现了澄泥砚。在砚形上唐代以箕形砚居多,圆形砚继承了南北朝的造型基础,进一步增加了足数,并出现了圈足,辟雍砚也是由此演变而来。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高峰,文人的社会地位极高,文人的审美情趣也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砚的选材、造型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唐代始现的端石、歙石、红丝石在宋代备受推崇,并追求石性的自然之美,对石品的各种体现做了优劣等级之分,形成了完整的鉴赏体系,这在多部专著中都有记录,如《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辨砚石说》等,可见宋代人对于砚的审美要求是前所未有的。《端溪砚谱》中所记载端砚砚形就有48种之多,古籍中所记载砚形因年代久远今不能观其全貌,但通过全国各大博物馆馆藏宋砚以及历年出土宋砚我们可以发现,宋砚以长方抄手式居多(图1,绿石),抄手砚的造型继承了唐代箕形砚、风字形砚的诸多因素,砚池以淌池形和一字形为主。除了长方抄手砚,宋代较常见的还有履形砚、琴式砚、箕形砚等。</p><p>辽金时期制砚虽然增加了装饰纹样以及刻铭,但整体造型偏实用为主。</p><p>当砚发展到元明时期,尤其是明代,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材质到形制,逐渐脱离了实用的束缚,砚台不仅有研磨的实用功能还兼具案头摆放欣赏的功能,尤其是砚铭的镌刻在明代已初具规模,铭文大都刻于砚墙的两侧以及砚背,部分内容体现了文人的赏玩之趣。</p><p>砚形发展到明代已经没有固定样式,方形、圆形、随形等变化多样包罗万象。明砚距今较唐、宋时间更近、我们所能看到的实物也更多,也更加便于研究梳理。本文通过对博物馆馆藏、私人藏砚以及近年拍卖市场上所出现的明砚的造型、用材浅析总结,勾勒出明砚的时代特征。</p><p>明砚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继承汉、唐、宋砚的基础上又受到本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变化而来。如同瓷器的制作一样,宫廷贵族士大夫所使用的砚台必然选材考究造型精美,制作工艺更复杂,并具备较高的欣赏功能。民间普通百姓所用便相对粗糙,以实用为主。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砚台制作水准也会更高,反之亦然,明代石砚在文物市场并不少见,但大都造型简单、石质略糙,有的砚堂因长期使用形成向下漩涡状,与砚背间的厚度不足1厘米。</p><p>明代砚台的形制包括以下多种。</p><p>方形砚</p><p>方形抄手砚,抄手砚发展到明代砚形基本定型,砚首砚尾等宽,三面砚墙相互垂直,砚墙高耸,砚堂砚池的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砚池为“淌池”(图2,端石)和“一字池”(图3,歙石),也有开圆池、花形池等。有将石眼留刻于一字池内(图4,端石),也有将石眼置于砚首做凸起状高于砚边(图5,端石),抄手砚的覆手多数为素面(图6),也有在覆手内雕刻高矮错落石柱,有七柱、八柱、九柱、十三柱,数量不等,柱底多有石眼(图7)。</p><p>抄手砚也有将砚面做深浮雕,砚堂与砚池融为一体,设计巧妙,题材较为常见的有《一甲传胪》与《苍龙横沼》。一甲传胪砚,砚做长方样,砚堂雕刻为荷叶形,砚池上方镂空雕刻一只蟹于荷叶之中,构思巧妙(图8,端石)。苍龙横沼砚,砚为淌池形,砚池上方雕刻一半身云龙,龙头顶处鬃毛前倾,龙鼻外翻,为明代典型龙纹式样(图9,端石)。这两种题材和雕刻手法不仅出现在抄手砚上,在深覆手砚上也多有体现,深覆手砚与抄手砚的形制比例基本相同,抄手砚所有的砚堂、砚池样式深覆手砚也有,唯一的区别就是深覆手砚为四面砚墙,背部深挖(图10)。明代抄手砚材质多为端石和歙石,端石成紫红色以宋坑居多。歙石常伴有眉纹,材质坚密凝练。明代洮河、澄泥抄手砚相对少见。</p><p>抄手砚和深覆手砚在明代方形砚中属于厚度较高的一种,暖砚由于功能需要也做得很高,砚堂下方留有空间放置保温物质,多为抽屉式(图11,铜质),材质有铜、铁、石质以及陶制、澄泥,都是坚实耐用的材料。暖砚不仅有长方形也有圆形(图12,陶质)。</p><p>方形砚中还有板式砚和覆手砚,长方板式砚比例偏薄,成瘦长形,砚堂砚底皆平整,板式砚的变化主要在砚池,常见的砚池有圆池、月牙池、花池、蝉形池等(图13,澄泥)。明代玉砚多为长方板式,但是用来制砚的玉质并非上乘,以碧玉、青白玉为主,多含杂质透明度不高(图14,碧玉)。</p><p>覆手砚,明代长方砚以抄手砚和覆手砚居多,覆手式即为在砚底部挖去一层厚度,使底部边缘与挖去部分形成高低差,这种处理方式增加了砚台置于平面的稳定性,覆手砚有深覆手和浅覆手,深覆手与抄手式一样,底部挖去更深,内底平整。浅覆手底部通常挖去5毫米左右厚度,内边缘线多做过度处理,手感顺滑不剌手(图15),一直到清代,浅覆手都是十分流行的制式。浅覆手较为常见的样式有淌池形和门字形淌池砚,砚岗处有浅浮雕夔龙纹装饰,亦有砚面满浮雕双耳壶,回文做填充画面装饰,壶口做砚池的。砚背覆手内也有刻浅浮雕以及镌刻铭文的。深覆手的选材与高抄手砚基本一致,浅覆手的材质更加丰富,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漆木、煤精石,几乎蕴含了明代制砚的所有材料(图16,漆木)。</p><p>蓬莱砚与兰亭砚也是明代较为经典的制砚题材,长方形蓬莱砚大都开浅方形砚堂,砚池为小长方形,置于砚面的中部偏上,砚面刻浅浮雕仙山楼阁环绕砚堂砚池,构图满密对称,砚壁满刻浅浮雕海水异兽或罗汉渡海,砚底或为抄手或为覆手,覆手内多有装饰纹样(图17,绿端石)。兰亭砚,开曲水池于砚面中部,池间有景物建筑相连,下方微凹为砚堂,砚面及四侧刻兰亭修禊图,砚底做覆手,刻兰亭序或鹅戏水(图18,绿端石)。蓬莱砚与兰亭砚多以绿色石材制砚,材质多为洮河石或绿端石。</p><p>圆形砚</p><p>明代圆形砚有圆形和椭圆形,圆形砚以瓷砚居多(图19,瓷),砚堂微凹,不施釉,砚堂与砚面边缘之间环绕一圈凹槽,砚堂外边缘有开砚池亦有不开砚池的,厚度较高,砚底内凹,有的瓷砚有注水口为暖砚。石质的圆形砚大多砚背有三底足支撑(图20,端石),有开花池、牙池,材质多为眉纹歙石和宋坑端石。</p><p>椭圆形砚,上文提到蓬莱砚除了有长方形制式,也有椭圆形,一种布局构图与长方形蓬莱砚基本相同,只不过四周砚侧由长方形变为椭圆形。还有一种砚面做淌池,砚面满工浅浮雕蓬莱仙阁图,砚侧刻罗汉渡海图,砚底为覆手样(图21,端石)。</p><p>椭圆形淌池砚,制式与椭圆形蓬莱砚基本相同,皆为淌池,砚侧为垂直竖边,砚背为覆手式,区别在于雕刻装饰,多浮雕于砚池或砚侧。亦有砚侧浑圆,呈卵石状的椭圆形砚,开淌池或牙池,背刻覆手(图22,歙石)。</p><p>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椭圆形铁砚,砚堂砚背由云纹围绕,砚首处的云纹高低错开形成一个随形墨池,砚背镌刻错金篆书铭文(图23,铁质)。</p><p>箕形砚</p><p>箕形,砚首起宽边至砚尾减弱变细,砚尾宽余砚首呈弧形,砚面开平滑淌池,砚底多有砚足支撑(图24,端石),此类砚材明代以端石澄泥居多,也有玉制。</p><p>随形砚</p><p>随形砚,顾名思义,就是遵循砚材的形态,不去做过多的修饰,随形砚在明代的发展也是对明代文人审美变化的一种体现。</p><p>随形卵石砚,砚做不规则圆形,整体根据砚材形状走势围绕砚堂雕刻卵石,无具体形态布局,依势造型,古朴自然,卵石形砚是明代较为流行的一种款式,所见多为紫红色端石(图25,端石)。</p><p>随形澄泥砚,此类澄泥砚在明代较为常见,呈扇形,平底,砚面开淌池,砚首做高浮雕,雕刻题材有金蝉、松鸟、云龙等,体积有大有小但风格基本相同,表现手法粗犷,造型古朴(图26,澄泥)。</p><p>仿动物形砚</p><p>此类砚形在明代最多的为蝉形砚,砚首做蝉形样,砚池深峻,砚堂开阔,被荷叶纹边线包裹,砚背底部留有双乳足(图27,歙石)。</p><p>鹅形砚,砚做卧鹅形,鹅体为砚堂,砚背留有乳足做支撑(图28,歙石)。</p><p>鱼化龙砚,砚呈鱼龙形,龙首鱼尾,龙嘴下方开云形池,龙身为砚堂,背有砚足(图29,歙石)。</p><p>凤形砚,砚做凤形环抱砚堂,砚尾处开如意池,背有砚足(图30,歙石)。</p><p>二龙戏珠砚,砚呈椭圆形,砚首深挖砚池,砚身雕刻二龙戏珠环绕,气息古朴,背有砚足(图31,歙石)。</p><p>狻猊形砚,砚面雕狻猊伏卧状,头部下方深挖砚池,狻猊背脊环绕砚池砚堂,设计精巧,雕工细腻(图32,歙石)。</p><p>以上砚形所见皆为歙石制,砚材坚硬细腻,常伴有眉纹金星等石品,色调冷峻,为歙砚佳品。</p><p>澄泥牧牛砚,澄泥制,砚做卧牛形,身后依附一牧童,砚堂深挖于牛背处,砚体黝黑,砚堂呈朱红色。</p><p>荷鱼朱砂澄泥砚,此砚为天津博物馆馆藏明代澄泥砚精品,此砚做鱼形,砚背雕荷叶包裹至砚身,砚堂微凹于砚身呈朱红色,整砚通体红黑相间,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都为澄泥砚中高水平之作。</p><p>仿器物形砚</p><p>瓦形砚,砚做覆瓦形,砚面雕椭圆形砚堂,开月牙池,砚材有端石、歙石和澄泥。</p><p>琴形砚,砚做古琴形,砚堂开于琴弦之上,开淌池或圆池,底部雕琴足。</p><p>石鼓砚,砚做鼓形,砚面开月牙形淌池,砚堂呈半圆状,砚面及砚身环刻“石鼓文”十首,此砚为天津博物馆馆藏砚。</p><p>仿植物形砚</p><p>蕉叶形砚,砚做随形蕉叶状,砚背雕刻蕉叶,砚堂边缘雕刻叶脉,砚首开深墨池,砚材多为端石、歙石。</p><p>竹节形砚,砚呈长方,整器雕做竹节性,砚堂开于竹形上方,以竹节横切面做砚背,设计巧妙,砚材多为端石、歙石。</p><p>桃形澄泥砚,砚作桃形,砚面开随形砚堂,砚底为平底。</p><p>通过对明砚造型和砚材的分析不难发现,明砚在砚史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造型上明砚几乎蕴含汉唐以来的所有砚形,将其标准化、制式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具有赏玩情趣的文人砚,砚材的选择也不仅仅是为功能服务,而是继续深挖材质的本身之美,端石、歙石、澄泥的品质进一步提高,玉石被更多地用于制砚,甚至出现水晶、煤精、漆沙等研磨功能并不理想的材料制砚。这一切无不说明明代在制砚取材宽度上更加广泛,深度上也更加追求材质的美感,为清代迎来制砚工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p><p>古砚鉴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对某一个时代砚形与材质的了解也只是古砚鉴定的一个方面,本文所述并非下定义,只是总结分析大体的时代特征,文中难免有遗漏、谬误,还请批评指正。</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