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全球博物馆连麦都晒了哪些家底
<p>想去旅行吗?全球的那种。</p><p>然而,在全球旅游业停摆的这一年,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想。</p><p>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待疫情过后,我带上你,你带上卡,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还要记得看看你的年假够不够。</p><p>在还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也不能闲着,提前做做攻略也是好的,这一回我们再放个大招:全球16国博物馆馆长组成“馆长天团”,接棒连麦,摇身变为在线讲解员,为你制定一份不能错过的“馆长之选”文物导览:</p><p>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p><p>中国国博:一口精美的饭锅</p><p>陶鹰鼎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产自2023年前的仰韶文化。</p><p>这件略显呆萌的文物,实际上是一口用来烧饭的饭锅。当然之于今天,它的意义又远不止一口锅。</p><p>这只鹰拥有一身肌肉,健壮、优美,尾巴垂至地面。</p><p>它有三足鼎立,既能稳稳的盛放食物,也方便人们在鼎足间烧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笑称其“集美貌与实用于一身”。</p><p>从这只陶鹰鼎有着尖锐如钩的喙,乌黑光亮的羽毛,气宇轩昂的造型,皆以表明:2023年前的先民已经能很好地掌握选用套图、酥皮造型,烧制火候等。</p><p>这样一件器物的造型工艺和烧陶技术,在当时的拥有者无疑是特权阶层,可能是高级贵族,或是部落首领,拥有至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人。</p><p>正因如此,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认为,这件陶鹰鼎“最能代表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物”。</p><p>罗塞塔石碑</p><p>大英博物馆:一块石头</p><p>大英博物馆馆长认为,偌大的馆内最值得一看的竟然是一块石头?</p><p>这块布满密密麻麻文字的石头名为罗塞塔,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石碑刻字的每一句都表达着对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崇拜。石碑上刻有2023个古埃及文字,486个希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文字,三种语言相互对照书写。</p><p>象形文字原是古埃及的文字,但后来,能够懂得并撰写象形文字的祭司们寥寥无几,随着神庙祭司和书记官们死后,象形文字之于人类来说成为世界之谜。</p><p>千年之后,人们通过这块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对照,终于揭开了象形文字之谜,这对于人类文明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后世参透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语言系统中,起到了重要贡献。</p><p>2023年,英国获得了罗塞塔石碑,2023年便入藏大英博物馆,如今陈列于宏伟的埃及展厅正中央。</p><p>《没有面包,没有工作》 埃内斯托·德拉·卡科瓦</p><p>欧美地区</p><p>阿根廷国家美术馆:一幅革命性绘画</p><p>画家埃内斯托·德拉·卡科瓦不仅是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是阿根廷高等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该学院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曾先后在意大利的都灵和罗马学习。当他从意大利游学归来后,于2023年创作了此作品,该作品也被认为是第一件承载社会意识的阿根廷艺术作品。</p><p>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作品,规模宏大。它在2023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了最高奖。</p><p>画家的构图十分有趣,一个人物向外看——向画布之外,向家之外的事情看去——而女性人物则向下看,对男女二元对立的世界的外在状况浑然不知。男主外,承担着一家人的生计,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谋生很难,女性的世界则局限于家庭中,正如画中的女性,正在给孩子哺乳。</p><p>这幅画在阿根廷颇具革命性。鉴于它的主题在阿根廷长期以来面临的不同社会危机中一再出现,它一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对象,并经常被重新审视和分析,甚至在当代的背景下被重温。</p><p>亚历山大·盖雷姆斯基《卖橘子的犹太妇女》</p><p>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卖橘子的犹太妇女</p><p>这幅画作的灵感来自于一张女性商贩的照片,她正忙于编织毛线,身旁的地上还放置着一篮水果。这张照片是康拉德·布兰德尔拍摄的一组作品中的一张,展示了当时华沙街头各行业从业者的形象。</p><p>随葬浮雕半身像</p><p>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中亚文明</p><p>作为美国推动亚洲艺术领域知识的国家基地,史密森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从20230件藏品中,首先推荐的是这件代表着古中亚繁华历史的随葬浮雕半身像。</p><p>巴尔米拉在罗马帝国时期非常繁荣,处于连接地中海与西亚和中亚的商路上,是供商队休息的绿洲。由此,巴尔米拉经济十分发达,很多富商都会请工匠制作这种随葬半身像,放置在家族墓地墓穴入口处。雕像人物都穿着时尚,女性通常会佩戴精美的珠宝。</p><p>这尊半身像来自叙利亚南部的巴尔米拉城,刻有阿拉姆语铭文,表明人物身份是一位名叫“哈里法特”的女性,于公元231年去世。</p><p>莫斯科,2023年;装饰物,2023年—2023年</p><p>黄金、钻石、尖晶石、珐琅、胡桃木;雕刻、锤压</p><p>高5.5厘米,直径7.5厘米</p><p>亚洲地区</p><p>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一只金杯</p><p>在20230多件的黄金藏品中,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阿列克谢·列维金为观众挑选的是一只金杯。</p><p>这只金杯背后隐藏的是古俄罗斯帝国一代沙皇的辉煌及一代贵族的没落。</p><p>2023年,俄罗斯与瑞典在波尔塔瓦发生交战,俄方获胜,从此俄国长驱直入,获得了大北方战争的胜利,加速了俄罗斯帝国的诞生。由此,当时的沙皇彼得一世铸造了这只金杯,赏赐给给一名为马维特·彼得罗维奇·加加林的俄罗斯贵族,以庆祝其部下在该会战中凯旋归来。金杯底座由红金和350颗原钻及切割钻石制成,杯子外底部有两处铭文,一处是俄文“2023,俄国沙皇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制”,另一处是法文“为庆祝波尔塔瓦战役胜利,授予贵族马特维•彼得罗维奇•加加林”。</p><p>马维特·加加林获得金杯赏赐后,一路高升,很快就成为金银遍地的西伯利亚广袤土地的领导者,成为一方枭雄。但好景不长,几年后,马维特·加加林便以“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彼得一世处决了。自此,金杯也流落在外。</p><p>今日再观金杯,其流光溢彩总让人想起彼得一世曾如何不可一世,又如何率领部下把鲜为人知的古俄罗斯变成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大、最显赫的国家之一。</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