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7:19:52

在似与不似间仰望倪瓒的高度

<p>图2 传元倪瓒《疏林远岫图》</p><p>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书画展十分有趣,那就是“话画——说明卡片探索记”,该展览精选元代倪瓒和后世明清时期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王鉴、王原祁等仿倪瓒风格的画作七件,直观呈现不同作品与说明卡片组合的效果和差异,以探索该博物院数十年来为书画作品准备的说明卡片及其跟随时代的变化。</p><p>图3 明沈周《策杖图》</p><p>图1 元倪瓒《容膝斋图》</p><p>图4 明文徵明《疏林茆屋》</p><p>图5 明董其昌《仿倪瓒林堂诗思图》</p><p>图6 清王鉴《仿倪瓒山水》</p><p>图7 清王原祁仿倪瓒山水</p><p>本次展览精选七件倪瓒和具有倪瓒风格的绘画,用这些跨越元、明、清三代,乍看之下相似度很高的作品,来搭配展示不同年份所使用的卡片。</p><p>倪瓒(2023),号云林,“元四家”之一。原本家境富裕,因元代末年的动乱,离家漂泊于太湖一带。此图原为倪瓒72岁时送给朋友檗轩的画作。两年之后,檗轩想将此图转赠他们共同的朋友潘仁仲医生,于是再请倪瓒于画上题诗。由于倪瓒的题跋中提到潘仁仲的居所为“容膝斋”,后来反而成为这幅画的题名了。</p><p>《容膝斋图》(图1)为倪瓒晚年代表作,构图为倪瓒经常采用的“一河两岸”式构图,不强调设计奇伟的山石造型,或是营造空间幻觉。墨色层次的斟酌、皴擦勾染笔画的搭配、虚实物象的呼应与平衡,才是倪瓒审美意趣贯注之处,创造出静谧清雅的画境,成为后世尊崇仿效的典型。</p><p>另外六件作品分别是传元倪瓒《疏林远岫图》(图2)、明沈周《策杖图》(图3)、明文徵明《疏林茆屋》(图4)、明董其昌《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 仿倪瓒林堂诗思图》(图5)、清王鉴《仿倪瓒山水》(图6)、清王原祁《仿倪瓒山水》(图7)。</p><p>该展将持续至7月5日。</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似与不似间仰望倪瓒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