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7:17:28

辽宁省博物馆藏《曹娥诔辞卷》考释

<p>《曹娥诔辞卷》,绢本墨迹,纵32.5厘米, 横54.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卷是 升平二年(358)抄录的东汉度尚为烈女曹娥所作的诔辞全文。书心有“东晋升平二年”署 款,故此帖又名《升平帖》。自宋至清对作者 一直有王羲之与东晋佚名书家两种观点,今多 取后者。</p><p><span>[东晋]佚名 曹娥诔辞卷 32.5×54.3cm 绢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span></p><p>此卷作品画芯上有梁武帝时期徐僧权、唐 怀充、满骞押署,亦有唐代怀素、韩愈、冯审、 刘钧、王仲伦等唐代名士于“栏道边”的题记, 卷末还有宋高宗赵构,元代虞集、赵孟頫、郭 天锡、乔篑成、黄石翁、康里巎巎、宋本,明代蒋惠,清代康熙、沈荃、高士奇、赵礼用的题跋, 洋洋大观,极具史料价值。</p><p>此卷涉及时间跨度较大,通过对此卷相关 押署、题记、跋文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 此作品及中国早期书画艺术的鉴藏发展史。</p><p>一、《曹娥诔辞卷》南朝押署及唐代题记</p><p>1、满骞、怀充、僧权共同押署</p><p>《曹娥诔辞卷》中满骞、怀充、僧权押署 出现在卷末,满骞在上,怀充、僧权并列在下, 且满骞押署比僧权、怀充押署大了几近一倍。 除此之外,僧权的押署出现两次,分别在卷首 和卷末。 满骞、怀充、僧权都是南朝梁武帝(502- 549在位)时期内府的鉴藏家。唐张怀瓘《二王 等书录》载:</p><p>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 以旧装坚强,字有损坏。天监中,敕朱异、徐 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析而装之,更 加题检。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 卷,并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①</p><p>梁武帝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仅“二王”的 书迹就有“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为了对这些书画进行修复、鉴定和整理,他组建了一 个“文物鉴定小组”,负责为其鉴定书画作品。 他们分别是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 炽文,其中以徐僧权最为知名,内府的大量书 迹都由他亲手装裱。</p><p>窦臮撰、窦蒙注《述书赋》卷下云:</p><p>押署则纵,僧权似长松挂剑,满骞如 盘石卧虎(徐僧权,中山人。满骞,富阳人)。 繁多乃怀充、怀珍,稀少乃延祖、胤祖(唐怀 充,晋昌人。姚怀珍,武康人。陈延祖,长 城人。范胤祖,顺阳人)。炽文时有,何妥近 睹。虽正姓名,美其傲古。恨连书于至宝, 无尺牍之行伍(沈炽文,武康人。何妥,外国 人。翊子,梁中书侍郎,名作当时书证)。②</p><p>由此可见,窦臮所在的唐代留存的古代法 帖数目应该不少。 与米芾齐名的北宋书法家薛绍彭亦有诗 《秘阁观书》,推重怀充、僧权、满骞的押署:</p><p>“南朝妙鉴各题检,怀充在后前僧权。争妍取 势押缝尾,磐石卧虎推满骞。”</p><p>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载:</p><p>末为右军书记一卷,凡王羲之帖 四百六十五。附王献之帖十七,皆具为释文。③</p><p>《右军书记》收录王羲之作品465件。在辑录王羲之帖目内容的同时,有的条目下加入以小字书写的有关法帖形态的其他内容,主要包括校勘、行数、印记、书体以及押署。其中被记录带有押署的帖目有23处,包含了唐怀充、徐僧权、姚怀珍、禇映、徐浩、君清(倩)、玠、胡 英、刘信、韩滉、哲、弟、禇遂良、姜珍、钟绍京 的押署。其中,唐怀充与徐僧权、满骞押署同 时出现的,一是《万岁通天帖》,一是《曹娥诔 辞卷》。但两者略有不同,《万岁通天帖》中, 三者押署分别在不同的书作中,而《曹娥诔辞 卷》在同一书卷中;《万岁通天帖》中,满骞押 署和姚怀珍的押署大小基本一致,《曹娥诔辞 卷》中,满骞押署比僧权、怀充押署大了几近一 倍;《万岁通天帖》为唐摹本,《曹娥诔辞卷》 为黑迹本。</p><p>2、《曹娥诔辞卷》中的唐人题记</p><p>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292载:</p><p>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简,唐贞观中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 迹皆入内府,士大夫家所存,皆是朝廷所不 取者,所以流传至今。④</p><p>唐代内府购求前世墨迹的要求很严格,像 《曹娥诔辞卷》这样的吊丧类书迹是内府不 取者,所以流失到了士大夫家中。</p><p>《曹娥诔辞卷》卷后乔篑成在题跋中也记 录了唐代名士在鉴赏《曹娥诔辞卷》后留下题 记的证据,他用《绍兴装褫格范》举证云:</p><p>“晋唐以来法书,唐名士于栏道边及前后题跋。”</p><p>《曹娥诔辞卷》画芯中除了有书写者的自跋和南朝梁武帝内府唐怀充、徐僧权、满骞三 位鉴藏家的押署以外,还有唐代“大历”“元 和”“开成”“会昌”等年号,其中仅唐代名士 题记就有七处,笔者按照年代排列如下(其中 第七项不详)。</p><p>《曹娥诔辞卷》怀素题记在正文倒数第四 行“雍题文云”下方空白处,《三希堂法帖》第 二册将其平移至“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之后。 这与其它刻本有所不同,但内容大体无异。今见 《中国书法全集·孙过庭张旭怀素》载《曹娥碑跋》墨迹怀素题记与《石渠宝笈》养心殿所 载释文有异:《中国书法全集·孙过庭张旭怀 素》释为“有唐大历二年秋九月望,沙门怀素 藏真题”,《石渠宝笈》释为“大历三年(768) 秋九月三日,沙门怀素藏真题”。《曹娥诔辞 卷》与此两版本不同的是,前者怀素题记为一 行书写,后两者为两行书写,疑为排版编辑时 将一列裁为二列。</p><p>《中国书法全集·孙过庭张旭怀素》卷载:</p><p>大历二年丁未,四月,徐浩以御史大夫 衔,出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下半 年初,怀素自衡州南下,赴广州谒徐浩。九月,怀素观《曹娥诔》并题跋。苏涣、戴书 伦、卢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李阳冰书 《三坟记》。</p><p>大历三年戊申,代宗召李泌入京,欲用 为相,泌不允。幽州将领朱希彩、朱泚、朱 滔等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任留后,朝廷 被迫同意,旋任为节度使。十月,徐浩解岭 南任。怀素自广州北迁,客潭州(今湖南长沙),见知于刺史张谓,谓为赋诗。颜真卿书 《书马伏波语》。李昂撰《李邕墓志》。</p><p>大历四年,二月,张谓自潭州入朝,任 左庶子。……春,用张谓引荐,怀素北上长 安。路经越州(今湖北孝感)时,遇马云奇, 马云奇为作《怀素草书上人歌》。怀素《高 坐帖》或书于是年。⑤</p><p>据《旧唐书·代宗纪》载⑥:</p><p>大历二年四 月,“以工部待郎徐浩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 观察使。”又大历三年十月,“以京兆尹李勉为 广州刺史,充岭南节度史”。故怀素拜谒徐浩, 时在大历二年四月之后,大历三年十月之前。</p><p>比对《石渠宝笈》与《中国书法全集·孙 过庭张旭怀素》所载释文,根据《曹娥诔辞 卷》所载元和元年和元和四年题记,可以推 断,此则怀素题记可能在衡州赴广州途中在永 州所题,也可能是大历三年从广州回潭州游玩 途中过永州所题。从大历二年二月龙门县令借 观来看,怀素题跋的时间在大历二年则显得有 些仓促,显然为大历三年更为合理。</p><p>(3)进士卢弘礼、同进士柳宗直来古 □,元和元年(806)三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永州刺史冯叙、刑部员外郎孟简次日 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玄遇、著作佐 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809)五 月二十日,退之题。</p><p>纵观此段题记,风格前后统一,天籁自然,神姿飞动,结构谨严,应系出自一人之手, 且应该是在元和四年或者以后的时间里一次 性书写而成。这种情况与《曹娥诔辞卷》正文后边的“汉议郎蔡邕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 文而读之,邕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如出一辙,应系后人抄录题记。而此段题跋中前段提到“宗直留题于卷”,中段“次日”,后段“退之题”,应该是三次鉴赏的记事无疑。</p><p>王元军在《〈曹娥碑〉墨迹唐人柳宗直题 记小考》中认为此则《曹娥碑》题记是柳宗直所记,他还引用柳宗元的《祭弟宗直文》云:“汝墨法绝代,知音尚稀。”意思是说柳宗直善书,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向世人展示。王元军也认为,柳宗元纪念其弟,属于溢美之辞。笔者不认同王元军关于此题记为柳宗直所题之 观点,理由有二:</p><p>一是柳宗直题《华严岩题记》拓本显示, 柳宗直的书法风格与题记风格迥异。柳宗直书 法与柳公权楷书一脉相承。柳宗直题《华严岩 题记》与《曹娥诔辞卷》的题记相差仅仅六七 天的时间—《金石萃编》卷一〇五收《柳宗 直等华严岩题名》云:</p><p>“永州刺史冯叙、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永州员外司户军柴察、进士卢 弘礼、进士柳宗直。元和元年三月八日直题。”</p><p>因此风格差距显然不会这么大。</p><p>二是此段题记的行文方式不足以证明 是柳宗直写,而是第三者的记述语气。如果说 “三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没有问题,“次 日同来看书”又作何解?即有可能是柳宗直看 完后就记下这件事,次日,冯叙、孟简再来看书,藏家把这件事记下来,当然要请像韩愈这 样的大文豪来题。如此,这则题记的文字才能 说得通。</p><p>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下也列韩愈书法入 “能品”,称:“退之虽不学书,而天骨劲健,自 有高处,非众人所可及。”启功《韩退之遗墨 记》云:</p><p>按世行公书狂草大字, 率出展转翻摹, 点画纠结,无复笔意可寻。真伪乃更难定。惟 世传星凤楼与宋刻群玉堂二贴所收题名,最湛征信。星凤刻本三行, 其后有缺失,盖所 据之本有残佚。群玉堂刻本无名小人楷曹 娥碑卷,眉端有韩公小字题名,自左而右。 当时墨迹有所剥蚀,故字有缺笔,然文词固可读也。曹娥碑别有绢本一卷.绢丝残损更 甚,文与此同。</p><p>从侧面应证了韩愈题记的真实性。</p><p>(4)元和十年(815)十月二日观,冯审 字退思。</p><p>冯审(770-856),东阳人。贞元十二年 (796)登进士第,累辟使府。入为监察御史, 累迁至兵部郎中。开成三年(838),迁谏议大 夫。后出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入为国子 祭酒。国子监有《孔子碑》,睿宗篆额,加“大 周”两字,盖武后时篆也。审请琢去伪号,复 “大唐”字,从之。咸通中,卒于秘书监。</p><p>(5)开成四年(839)七月廿九日,刺史 杨汉公记。</p><p>杨汉公,字用义,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省 灵宝市)人。杨虞卿胞弟。始任兴元府(今陕 西省南郑县)李绛手下幕府,李绛因罪死,未 受株连,升任户部郎中、史馆撰修,后改任司 封郎中。大和九年(835)受杨虞卿案株连,降 为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刺史。后历任湖(今 浙江省吴兴县)、亳(今安徽省亳县)、苏(今 江苏省苏州市)三州刺史,旋升浙江观察使, 转任户部侍郎,又任荆南节度使,回朝任工部 尚书。因被人弹劾他在任荆南节度使期间有 贪赃行为,被降为秘书监。不久又转任国子祭 酒。米芾《书史》云:“唐湖州刺史杨汉公书有 钟法。”</p><p>(6)会昌五年(845)三月廿八日,翰林 学士韦琮,将仕郎李□同观。</p><p>韦琮,唐京兆杜陵人。字礼玉,韦乾度子。 进士及第,累迁殿中侍御史、太常博士。武宗 会昌二年(842),自起居舍人、史馆修撰充翰 林学士,历司勋、兵部二员外郎、兵部郎中、中 书舍人、户部侍郎。宣宗大中元年(847),以中 书侍郎同平章事,迁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次 年,罢为太子宾客分司,卒。</p><p>(7)癸酉岁九月六□(又),句章令 (不详)</p><p>《曹娥诔辞卷》中怀素、韩愈、冯审、杨汉公、韦琮等人的题记,极大地丰富了《曹娥诔 辞卷》在唐代的雅集鉴赏活动,亦是为研究唐 代书法题记找到了突破口,为书画鉴藏从押 署、题记到题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p><p>二、《曹娥诔辞卷》宋元以后题跋</p><p>1.《曹娥诔辞卷》宋代题跋</p><p>宋高宗跋《曹娥诔辞卷》云:</p><p>右度尚《曹娥诔辞卷》,蔡邕所谓“黄 绢幼妇,外孙齑臼”者也。虽不知为谁氏书, 然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至此。其间草字一 行,则浮图怀素题识也。自古高才绝艺而隐 没无闻于世者多矣,岂独书耶!损斋书。</p><p>赵构《翰墨志》载:</p><p>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 ……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 初若食口,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真 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凡五十年 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⑦</p><p>方爱龙在《赵构书法评传》中写道:</p><p>赵构在位期间,大量的作品均为纯正 的小楷,其笔法精神受王羲之《乐毅论》、 王献之《洛神赋》和曾在绍兴内府的晋人绢 本墨迹《曹娥诔辞卷》等影响特别大。⑧</p><p>赵构精于书法,醉心魏晋以来至六朝书法,对王羲之书法更是不忘于心手。善真、行、 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 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 赋》等。</p><p>《中国书法全集—宋辽金之赵构、陆 游、朱熹、范成大、张即之》卷载:</p><p>绍兴二十八年(2023),赵构五十二岁。 在临安。是年,始下诏于行在曾筑禁城。 十一月,禁中“损斋”成,高宗“屏去声色 玩好,置经史古书其中,朝夕燕坐”,并亲书 “损斋”二大字,亲洒宸翰作《损斋记》以自警;《记》后左仆射沈该以下联名。旋以《损 斋记》墨本分赐近臣。</p><p>绍兴二十九年(2023),赵构五十三岁。 在临安。七月二十四日,与群臣论书曰:“朕 颇留意翰墨,至今不倦。在唐惟太宗好‘二 王书’,士大夫翕然相尚,如欧、虞、褚、薛 皆有可观。朕有旧藏文皇数帖,其间有‘好 谦自牧,上畏天,下畏群臣’等语,不惟字 画可喜,其用心可为后世矜式。”右仆射汤 思退请以御书《戒骄惰》《禁赂遗》二诏 刊石政事堂,以墨本颁中外臣僚,使出入观 省。诏可许之。约是年前后,有《跋〈曹娥诔 辞〉》后,署“损斋书”。⑨</p><p>以上可知,“损斋”于绍兴二十八年 (2023)十一月建成,作为宗高宗“屏去声色 玩好,置经史古书其中,朝夕燕坐”读书游息 之室。绍兴二十九年(2023)七月,高宗与群臣 论书,《跋〈曹娥诔辞〉》后,署“损斋书”。可 以确定《跋〈曹娥诔辞〉》是在绍兴二十九年前 后、高宗五十三岁时所书。</p><p><strong>2.《曹娥诔辞卷》元代诸家题跋</strong></p><p>《曹娥诔辞卷》后元代诸家题跋,按现在 的装裱顺序分别是虞集(天历二年,奉敕书)、 赵孟頫、郭天锡,乔篑成,黄石翁、虞集(泰定 五年正月十日,天历元年,集题)、康里子山、 宋本、虞集(集三记)、虞集(天历三年,集四 题)、佚名。其中,虞集题跋有四,从年代来看, 第一二次题跋顺序前后颠倒,应是重新装裱时 所致。 从接纸来看,《曹娥诔辞卷》卷末题跋部分共八纸拼接而成,第一纸高宗、虞集题跋 (天历二年,奉敕书),第二纸赵孟頫、郭天锡 题跋,第三纸乔篑成题跋,第四纸黄石翁、虞 集、康里子山、宋本题跋,第五纸虞集题跋,第 六纸蒋惠、康熙题跋(蒋惠题跋压两纸),第 七纸沈荃、高士奇题跋,第八纸赵礼用题跋。 从蒋惠题跋压在两张的痕迹上来推断,《曹娥 诔辞卷》应该是在明代以前装裱的。 其中,第二纸(赵孟頫、郭天锡题跋一纸) 与第三纸(乔篑成题跋一纸)、第四纸(黄石 翁、虞集、康里子山、宋本题跋一纸)、第五纸 (虞集跋一纸)之间有骑缝印,先后顺序依次 是乔氏(朱)、柯氏敬仲(朱)、敬仲书印(朱)、 仁斋(白)、柯氏真赏(朱)、丹丘生(白)。</p><p>(1)赵孟頫跋《曹娥诔辞卷》云:</p><p>曹娥碑正书第一,欲学书者不可无一善 刻,况得其真迹,又有思陵书在右乎?右之 藏室中,夜有神光,烛人者非此其何物耶? 吴兴赵孟頫书。”</p><p>赵构被尊为“中兴之主”。卒后,葬于会 稽(今绍兴)之永思陵,故后人尊称“思陵”, 庙号“高宗”。此处“思陵书在右”,即是指 赵构(损斋)的题跋。右之,即“佑之”郭天锡 (2023),元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可见, 此跋应是赵孟頫应郭天锡之嘱所作。</p><p>赵孟頫(2023),字子昂,号松雪道 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 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灭后,遗民中与赵 孟頫有着密切关系的,如周密、仇远、白珽、牟 巘、郭天锡、王芝、乔篑成、郭北山等文士陆续来杭,其中多有书画家和收藏家,他们延续了 宋代汉人的文化方式,时有文酒之会于西子湖上,观书、赏玩,赋诗唱和:</p><p>至元二十年(2023),赵孟頫三十四岁。 春,孟頫至大都得士祖心喜。时与朝臣议 钞法,力排异意,因议者以其为宋裔难之, 故不果。三月,奉命离京南下。至浙江崇德 为友人陈君题张景亮去岁属《千字文草书 卷》。六月,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 国驿置费用事。偕尚收刘宣出赴江南,问江 浙行省丞相慢令之罪。是月,应鲜于枢之请 作小楷《鲜于府君墓志铭》。八月,于杭州 会周密,为题晋王献之《保母碑》。又于九月 前小楷跋《曹娥碑墨迹》。九月七日,跋王 羲之《大道帖》。秋,与牟应龙会于东阳八 咏楼,赋诗抒怀。⑩</p><p>至元二十六年(2023)秋,赵孟頫在大都 给曾在杭州的友人王子庆(芝)去信一封,提出 “向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的书坛 纲领性宣言,以此抵御来自北方辽金遗风格格 不入的现象。</p><p>(2)郭天锡跋《曹娥诔辞卷》云:</p><p>跋逸少《升平帖》后。晋史称王逸少 书,暮年方妙。此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 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 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 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长睿父题。至 元丁亥九月望日癸卯,金城郭天锡祐之谨录于后。</p><p>《宋史》载: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 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伯思好古文奇字, 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 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 家,凡字书讨论备尽。著有书论《东观余论》。 此跋为郭天锡录黄伯思题《曹娥碑题记》。</p><p>郭天锡即赵孟頫跋中“右之”,字佑之,号北山,大同人。至元二十三年(2023)年任镇江 路判官。郭天锡与赵孟頫、鲜于枢、乔篑成等 交往甚密。 赵孟頫除了为郭天锡题《曹娥诔辞卷》 外,至元二十九年(2023),他还为郭天锡跋 《唐欧阳询梦奠帖》。郭天锡还从赵孟頫手中索来了《王献之保母帖》,赵孟頫亦有跋曰: “吾旧駏此保母帖。郭祐之从吾求。乃辍以与 之,不意十五年后重视之。”</p><p>(3)乔篑成跋《曹娥诔辞卷》云:</p><p>右小楷《曹娥碑》,黄长睿跋云:逸少 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 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古质,非真 赏者未易识也。又前人品,作魏邯郸淳之 书,于字文边有唐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 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仝并翰林学士韦 琮、刺史杨汉公、参军刘钧诸公题名,其余 名士尚多,是可谓聚德星也。又诔文空行间 僧怀素小草题志,特豪纵妙绝,考之《绍兴 装褫格范》云:晋唐以来法书,唐名士于栏 道边及前后题跋。盖所论正与此合。然法书 宝玩,诚为世之尤物,而乃以侵字题记者, 则似亦少缺,贵惜也。卷后高宗题曰:度尚 诔辞,虽不知为谁氏书,然纤劲清丽,非晋人 不能至此。以绍兴内府图书四角印之,又古 印章数处而磨灭难辨,并唐怀允、徐僧权署 名,法当第为上上神品。此书韩侂胄家故物, 已尝刻诸石,今并入《群玉帖》中,因念余平 生获阅书画不啻数百千轴,惟六朝者尽六种 耳。而谢稚《三牛》、展子《北齐后主幸 晋阳宫》及余家陆探微《降灵文殊》是其三 也,而以书中但逸少《子鸾》《关中》二帖, 今《曹娥碑》继此一也。由是观之,则世间 文物向不知兵烬几经,今存之者尚能几何 耶?而好事家岂得不为之贵乎?本理问官郭 公祐之家物,祐之没十有余年而散落于他 门,余访求购得之。噫!物之兴衰,固有数 焉,又何?但此而已。姑述其出处、流转之云 耳。龙集癸丑十月望日,燕山乔篑成仲山父 书于钱唐客舍。惜。</p><p>从乔篑成跋文可知,他对《曹娥诔辞卷》 的评价甚高,认为这件作品可谓“聚德星”,是 “上上神品”。他提到,《曹娥碑》据宋高宗跋 为度尚作文,原碑文为魏邯郸淳所书;黄长睿 认为系“逸少升平二年书”并有唐名士于栏道 中题跋,并以《绍兴装褫格范》考证唐名士题 跋的可能性;他还介绍了此件作品流转情况, 《曹娥诔辞卷》原为韩侂胄家故物,并已刻 石,并入《群玉帖》中,后归郭天锡,但因家道 中落,散落于他处,他四处访求以购得。</p><p>(4)黄石翁跋《曹娥诔辞卷》云:</p><p>《曹娥碑》石刻善本,亦未易得。此卷 乃在澹轩秘箧,如岳阳楼亲见洞宾,觉人间 画本俱不类。澹轩十袭珍之。黄石翁书。</p><p>关于黄石翁中澹轩的考证,笔者在元代 发现两个与澹轩有关的记载:</p><p>一是,元牟巘撰 陵阳集卷十一有载《澹轩记》一文,其中有载: “燕山乔侯扁所居轩曰澹……”该文结尾云: “澹轩乔侯名篑成字仲山云。”</p><p>二是,《中国书 画全书》第二册《图绘宝鉴》卷五载: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杭人。幼习丹 青,赵文敏公多指教之,故所画皆师古人, 无一笔院体。山水画师郭熙,花鸟师黄筌, 人物师唐人,一一精妙。尤精水墨花鸟竹 石,当代绝艺也。</p><p>结合《曹娥诔辞卷》题跋,可知此处黄石 翁跋中所记“澹轩”应为乔篑成。</p><p>黄石翁,生卒年不详,字伯玉,号狷叟,又 号松瀑。道士,好学多闻,性狷介。与袁桷,张雨相友善,卒年近六十。柯九思藏《定武兰亭》 有黄石翁跋,可见黄石翁亦与柯九思有交游之 谊,亦可证此卷黄石翁题跋时,此卷已入柯九 思手中。</p><p>(5)虞集一跋《曹娥诔辞卷》云:</p><p>近世书法殆绝,政以不见古人真墨故 也。此卷有萧梁李唐诸名士题识,传世可 考。宋思陵又亲为鉴赏,于今又二百余年,次 第而观,益知古人名世万万不可及。噫,圣 贤传心之妙,寄诸文字者,精审极矣。万世 之下,人得而读之,然犹不足以神诣万一。 天台柯敬仲藏此,安得人人而见之。世必有天资超卓,追造往古之遗者,其庶几乎。泰 定五年正月十日,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 诰同修国史经筵官蜀郡虞集、朝列大夫礼部 郎中前进士蓟丘宋本、奉训大夫太常博士 遂宁谢端、本之弟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 官褧、侍仪舍人蜀郡林宇同观,集题。谢公 延佑戊午进士,小宋泰定甲子进士。</p><p>虞集二跋《曹娥诔辞卷》云: 右曹娥碑真迹正书第一,尝藏宋德寿 宫。天历二年四月己酉,上御奎章阁,阅图书 以赐阁参书柯九思。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 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经筵官国 子祭酒臣虞集奉敕书。</p><p>虞集三跋《曹娥诔辞卷》云:</p><p>集比岁辄从敬仲求此一观,上开奎章, 此卷已入内府。上善九思鉴辨复以赐之,仍 命集题,阁下同观者,大学士忽都鲁弥、实 承制李泂、供奉李讷、参书雅琥、授经郎揭 傒斯、掾林宇、甘立,集三记。九思敬仲名。</p><p>虞集四跋《曹娥诔辞卷》云:</p><p>金源纥石烈希、元武夷詹天麟、长沙欧 阳元、燕山王遇天历三年正月廿五日丁丑同 观,是日贺敬仲有鉴书博士之命,又记云:天 下惟理,无对物则有万殊之辨矣,敬仲家无 此书,何以鉴天下之书耶,集四题,天历庚午 正月廿七日参书雅琥、经筵检讨白守忠、高 存诚同观,集之子冏侍后。</p><p>泰定五年(2023)二月,改元致和。九月, 图帖睦儿在上都即位,是为元文宗,改元天 历。丞相倒刺沙拥立阿速吉八(九岁)为帝, 即位上都,改元天顺。上都、大都两政权并 立。通过虞集四段题跋可知,天历元年,虞集 在柯九思处鉴赏了《曹娥诔辞卷》;天历二年 (2023)三月,“建奎章阁于大内”,《曹娥诔 辞卷》进入内府,帖内有“天历之宝”之印。四 月,文宗帝亲临奎章阁鉴赏书画,知柯九思精 于书画鉴定,于是赐给了柯九思,并命虞集题 记以载此事。天历三年(2023)正月廿五日丁 丑,虞集再次提到此事,并且特别提到了集之 子囧,也就是虞集的儿子虞囧也陪同鉴赏了这 件作品。</p><p>(6)康里巎巎跋《曹娥诔辞卷》云:</p><p>康里巎巎、逐□曾同观于柯氏玉文堂,子 山书。</p><p>康里巎巎(2023),字子山,号正斋、恕斋,康里(今属新疆)人,元代书法家。</p><p>(7)宋本跋《曹娥诔辞卷》云:</p><p>天历二年春正月九日,吏部侍郎宋本、 翰林修撰谢端、太常博士王守诚、太常奉 礼郎简正理、著作佐郎契玉立、侍仪舍人林 宇、太常太祝赵期颐,同观于典瑞院都事柯 九思家。尤物世有终身不得见者,本独与谢 林二君间岁一再见,非幸耶。是日,期而不 至者弟褧也。本又题。</p><p>天历二年(2023)春正月九日,宋本与谢 端、林宇在一年后又在柯九思家鉴赏《曹娥诔 辞卷》,认为这样的世间尤物,难得一见,欣 喜之情,欣然再题。此时奎章阁尚在建设过程 中,宋本在跋中强调二度雅鉴《曹娥诔辞卷》, 可惜其弟宋褧期而不至。</p><p>(8)佚名跋《曹娥诔辞卷》云:</p><p>奎章阁初建,从六参书印文也,后阁升 正二参书,用五品印后文是也。</p><p>关于此段跋文,《石渠宝笈》亦注为虞集所跋。从行文及书法风格来看,笔者认同此观点。</p><p>综上,可知《曹娥诔辞卷》在宋元时期的流转情况大致是: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九年 七月,高宗与群臣论书,《跋〈曹娥诔辞〉》后, 署“损斋书”。绍兴三十二年(2023),高宗皇 帝赵构主“主动”禅位,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 宫,《曹娥诔辞卷》等历代名迹进入南宋内府 之德寿宫)→韩侂胄(乔篑成跋语“此书韩侂 胄家故物”)→郭天锡(赵孟頫跋语“右之藏 室中,夜有神光”)→乔篑成(祐之没十有余年 而散落于他门,余访求购得之)→柯九思(集 比岁辄从敬仲求此一观)→奎章阁(上开奎 章,此卷已入内府)→柯九思(天历二年四月己 酉,上御奎章阁,阅图书以赐阁参书柯九思)。</p><p>三、《曹娥诔辞卷》明清题跋</p><p>1.《曹娥诔辞卷》明代题跋</p><p>蒋惠跋《曹娥诔辞卷》云:</p><p>予学书甫三十年,尝阅前代名笔。至于 《曹娥碑》,曾睹一二善刻。今复观其真迹, 则炫耀顿生,于眵昏矣。洪武己未正月季春 下澣,鄱阳蒋惠谨识。</p><p>蒋惠之人,字贵和、季和。《饶州府志》 《鄱阳县志》均为贵和,《江西通志》为季和。</p><p>《江西通志》卷八十九《上海旧政权建置 志》载:“蒋惠(生卒年不详),字季和,江西 鄱阳人。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惠上书谒见遂 留参政务。洪武元年授广东行省左司员外, 迁礼部郎中坐事。洪武十一年(2023)华亭 知县。”</p><p>《饶州府志》载:“蒋惠,字贵和,鄱阳 人。太祖征陈友谅于鄱阳,惠上书谒见,遂留 参政务。洪武元年,授广东行省左司员外,迁 礼部郎中。坐事左迁华亭知县,时旧令诬伏平 民李秀三等二十人为盗,惠察其枉,悉释之。密 授捕兵方略,获真盗马胡子八人,正其罪。民 颂之。后以钞本事去官。”</p><p>《曹娥诔辞卷》后明代蒋惠所题跋的首列与虞集跋为一纸,第二行为另纸拼接。所以, 明代题跋的内容应该是续在元代柯九思装裱 的卷子上面,这一点应该确证无疑。帖内有明 韩世能及其子韩逢禧,以及王锡爵、王衡、王 时敏三代的印记,可见,此卷经蒋惠题跋以后再次流转。</p><p>2.《曹娥诔辞卷》清代题跋</p><p>(1)康熙皇帝跋《曹娥诔辞卷》云</p><p>《曹娥碑》相传为晋右军将军王羲之 得意书。今睹真迹,笔势清圆秀劲,众美兼 备,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至今千余 年,神采生动,透出娟素之外。朕万几余暇, 披玩摹仿,觉晋人风味,宛在几案间,因书 数言识之。</p><p>(2)沈荃跋《曹娥诔辞卷》云</p><p>康熙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奉敕赐翰 林院学士臣喇沙里、臣陈廷敬,詹事府詹事臣沈荃,侍读学士臣叶方蔼,侍讲学士臣张 英,观《曹娥碑》真迹。臣等仰瞻。皇上天 亶聪明,锐意典学,经史之暇,怡神翰墨,故 古迹应时而出,上佐宸览用光文治。臣等侍 从讲筵得观斯迹,不胜欣幸之至。谨奉敕恭 纪。臣沈荃书。”</p><p>沈荃(2023),字贞蕤,号绎堂,别号 充斋。江苏华亭人。清顺治九年(2023)探花, 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礼 部侍郎。工书法,宗法米、董二家,深得康熙赏 识,“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 公书之”。《江南通志》评其“荃学行醇洁,书 法尤推独步”。卒谥文恪,著有《南帆咏》《充 斋集》等。</p><p>(3)高士奇跋《曹娥诔辞卷》云:</p><p>康熙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刑部主事臣 刘源、内阁撰文中书臣高士奇奉刺审定真迹。</p><p>高士奇(2023),字澹人,号江村、瓶 庐,赐号竹窗。钱塘人。幼好学能文,以监生就 顺天乡试,充书写序班。以工书法,经明珠荐, 入内廷供奉,为康熙宠幸。累官詹事府录事, 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 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等。谥文恪。能诗文书 法,精鉴赏考证,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 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松亭行 纪》等。</p><p>(4)赵礼用跋《曹娥诔辞卷》云:</p><p>五茸赵礼用观于居俟斋。</p><p>赵礼用此跋未见出处,亦不知赵礼用者为何人,《石渠宝笈·养心殿四》亦载有此跋。米芾《道林诗帖》中有赵礼用的朱文印章 “赵礼用观”。五茸,春秋时吴王的猎场,又称 五茸城,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松江别名茸城。</p><p>四、小结 《曹娥诔辞卷》不但有南梁时期的押署, 亦有唐代名士的题记以及宋元以后诸家的题 跋,这在古代法帖历代题跋鉴定记录中极为罕 见,亦丰富了我们对于题跋的研究。</p><p>今天看来,书画上同时有书画家本人的款 题和他人题跋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书画史上从 无款题到有款题到同时有他人的题跋,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曹娥诔辞卷》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形象具体的范本。其中涉 及的押署、题记、跋文,不仅具有真知灼见,而 且还是精美的书法作品,殊为难得。</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曹娥诔辞卷》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