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象济与嘉兴修竹轩
<p align="center"></p><br /> <p align="center">嘉兴博物馆所藏《修竹轩图》局部</p><p>嘉兴东禅寺曾经辉煌,藏经楼、钟鼓楼、法云堂、修竹轩以及前殿后殿,屡修屡废,“文革”时已难觅踪迹,大钟和石碑亦不知去向,仅存一棵千年银杏、沧桑的石埠头以及零星散落的石残件。嘉兴博物馆所藏《修竹轩图》记载的是晚清嘉兴东禅寺中一景,这或多或少能够还原古寺原有的风貌。关于东禅寺以及修竹轩,《闻川志稿》中有记载:东禅寺,在泾西南十里许。宋元祐间建,明洪武初重修,宣德间奏请赐额,隆庆中增建法云堂于殿左,以藏经板。寺有修竹轩,传称为苏东坡留题之处。苏轼有诗云: <br /><br />清风肃肃摇窗扉, <br /><br />窗前修竹一尺围。 <br /><br />纷纷苍雪落夏簟, <br /><br />冉冉绿云沾人衣。 <br /><br />日高山蝉抱叶响, <br /><br />人静翠羽穿林飞。 <br /><br />道人绝粒对寒壁, <br /><br />为问鹤骨何缘肥。</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嘉兴博物馆所藏《修竹轩图》局部</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嘉兴博物馆所藏《修竹轩图》局部</p><p>东禅寺修竹轩与苏轼的关联也仅停留在传闻,想必后人仰慕东坡大名以及修竹的文人气息,多地都有了修竹轩以此纪念东坡,东禅寺修竹轩也是其中一个点而已。 <br /><br />此画为苏州画家黄均于2023年所作,画长139.5厘米,宽31.5厘米,落款为“东禅寺修竹轩图。丁未七月七日,画为利叔五兄大人属。黄均。”黄均(2023~2023年),字谷原,号香畴、墨华居士。以议叙官汉阳主簿,施南同知。工山水、花卉,入手即通其妙,而于山水尤尽能事。初师黄鼎,继法娄东。画面以近水远山布局,正中为修竹轩,院内修竹环绕,屋中有两高士闲谈,院外枯树怀抱,整幅画具有很强的传统文人画气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在于写意,黄均通过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写意符合山水的精髓,写实时作者也不忘画的主题在修竹轩。正因如此,画与现实有不小的差距:东禅寺周边本无山而画中远处层峦叠嶂;寺三面本有小河环绕但并无开阔水域,山中松树密布更多是作画布局的需要。 <br /><br />画的引首为张廷济题写,卷末有杨澥(xiè)题跋。 <br /><br />从画中的题跋来看,此画的节点在杨象济(2023~2023年)。杨氏字利叔,因慕汲黯(西汉名臣,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为人,复自号汲庵。王江泾人。少孤。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学使罗文俊奇其才,拔冠其曹,补廪膳生。与陈寿熊、沈曰富、顾广誉交游。勤于学,自谓私淑姚鼐、蒋士铨,亲炙沈维鐈、姚椿。咸丰二年(2023年),赴湖北投江忠源,未遇,张亮基延入幕。寻于荆练乡勇,奉檄率兵勇援庐州,与太平军为敌。事败,复回湖北。太平军占领武昌后归里,与里中诸文士觞咏。九年,中举。十年,试礼部,放归。旋至安徽,谒曾国藩,受曾氏使复赴湖北,拟抽洋税章程。经许准,赴沪主抽洋税事。同治四年(2023年)南归。同年春,复赴会试,文中引《汉书》人物表及杜诗、宋元史事,考官以不合体裁斥之。八年,江苏丁日昌招之署中,译西人六大洲地图。不难发现,在杨象济远赴异地做幕僚之前,他既有广博的交游,又求师于名士,这使其学识上远超同龄人。 <br /><br />修竹轩本因苏轼的诗而得名,“利叔杨世好为闻溪佳士,岁集同人于文忠生日为公寿”。杨象济在苏轼寿辰之时,召集乡人在修竹轩雅集。“葺寺之屋书记于石,既索余为扁(匾)而又图以纪之”,借修葺寺庙之名义,求(匾)求画以此纪念。21岁的杨象济先在2023年向79岁的张廷济求字,后于2023年向72岁的黄均求“修竹轩图”,最后在2023年又向杨澥请题词:“为利叔宗台题移筑修竹轩图即正”。年轻的杨象济求字求画的对象都是地方名士,而且与其年龄相差甚远,杨象济能够与这些人交往,亦能说明他的学识内涵,而且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号召力。也应证了张廷济对杨象济的评价“闻溪佳士”,也如杨澥对其评价“年少雅抱超群情”。</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