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古代彩漆镜:战国早期至西汉晚期
<p>在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有数十面彩漆镜。彩漆镜又叫漆绘镜、漆衣镜、漆背镜、彩绘镜,是用彩色油漆,在铜镜背面绘制各种图案纹饰的镜子。这些镜子绚丽多彩,精美非常,况且,“物以希为贵”,因而,受到人们的注目和珍重。</p><p>一、流行的年代</p><p>彩漆镜流行的年代,为战国早期至西汉晚期(前475――8),前后约五百年。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彩漆镜,是战国早期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掘了两座战国早期墓,出土了四件非常精美的彩漆镜。1987年,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在湖北荆门包山一号和二号战国墓中,发掘出彩漆镜三件。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二号墓下葬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16 年。一号墓的年代,比二号墓还要早些。这两墓属战国早、中期。1986年,湖北省江陵雨台山10号墓、1987年湖北省江陵刘家湾99号墓、1987年6月湖南省慈利县石板村36号墓、1992年湖北省老河口安岗2号墓、1992 年6月湖南省长沙市马益顺巷1号墓、1952年湖南省长沙市斗笠坡1号墓等战国中晚期墓中,均出土了彩漆镜。</p><p>西汉墓中,也有少量彩漆镜出土。最著名的有1963 年9月陕西西安红庙坡村西汉墓出土的彩绘人物车马镜,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三面彩绘人物画像镜。</p><p>战国和西汉是中国漆工艺史上的巅峰时代,漆工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人死后,都要用大量的漆器随葬。漆工艺在当时好比是一种普照的光,给各种器物抹上鲜艳的颜色,披上美丽的外衣。青铜镜虽然能铸造出精致的纹饰,但它只能以线型的凸凹、明暗及宽窄作为表现手段,颜色暗淡、单一。人们从爱美的角度出发,用彩漆给青铜镜绘画,装饰打扮,彩绘后的青铜镜,色彩绚丽非常,纹饰更加精美,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p><p>彩漆镜是中国漆工艺巅峰时代的产物。</p><p>二、流行的地域</p><p>考古发现的战国彩漆镜,都出土于湖北、河南、湖南三省的楚墓之中。河北、河南、湖南均是楚国的属地,因此,彩漆镜可以说是楚国的特产,这与当时楚国漆工艺高度发达、漆器普遍使用有密切关系。传世的旧中国彩漆镜,目前已知的,有一面四禽纹镜,传说此镜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金村,这里不是楚地,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排除它是一面楚镜,因为有许多楚镜远销外地。如作为标准楚镜的山字镜,不仅在楚国本地流行,而且远销到陕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并且在阿尔泰山西麓、鸟拉干河巴泽雷克等地方,均有出土。</p><p>三、彩漆镜的制造</p><p>彩漆镜是金工和漆工相结合的工艺品。金工制其胎,漆工髹漆其表。既是青铜器,又是漆器。</p><p>彩漆镜的制造过程,大体是:</p><p>(一)先铸铜素镜</p><p>背面除小钮外,不铸任何纹饰,尽量扩大其可绘画的面积。</p><p>(二)调制各种色漆</p><p>深色漆直接在漆液中加进颜料即可以制成。如丹漆,就是在漆液中加进丹砂制成的朱色漆。但是,浅色、淡色必须用油。因为从漆树上采割的漆液是乳白色的,接触空气后,逐渐变为紫红色,最终变为光亮的黑色漆膜,所谓“白似雪,红似血,黑似铁”・《髹饰录》杨明注:“漆之为体,其色黑”。“黑唯宜漆色,而白唯非油则无应矣”。“如天蓝、雪白、桃红则漆所不相应也。古人画饰多用油”。凡淡色必须用油调制,一般是在桐油中,加进浅色、淡色颜料制成的,称之为“油漆”。</p><p>(三)在铜镜背面作画</p><p>作画的工具是毛笔。但漆画之笔与油画之笔是不同的。漆画之笔,须用富有弹力的毛笔,这是因为漆液粘稠,不易展开的缘故。如今天漆画所用的笔,是特制的弹力大的山猫笔、鼠毛笔等;而油画的笔,则国画用的狼毫、紫毫笔亦可用。</p><p>古代称油漆绘画为“油画”。《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油画车并车。”车并车是古代贵妇人坐的高级轿车,车箱上有用油漆绘的图画和纹饰,故叫“油画车并车”。所以,用油漆在铜镜上绘的画,也应该叫“油画”。这种中国油画,和始于古希腊、17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洋油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用油调颜料作画,颜色有较强的遮盖力。但是,中国古代铜镜上的油画,和西洋油画毕竟有不同的地方。如西洋油画用的油,是亚麻仁油、核桃油、罂粟油等,而我国铜镜上的油漆画,是用我国特产的干性植物油――桐油。</p><p>(四)将画好了的铜镜,放进特制的荫室中,使其阴干。</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