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7:13:44

“无题”闫博个展

<p>展览海报</p><p>展览时间:2023-04-22 - 2023-05-28</p><p>开幕时间:2023-04-22 15:00</p><p>展览城市:北京 - 北京</p><p>展览地点:鸿坤美术馆</p><p>策 展 人:田恺</p><p>参展人员:闫博</p><p>展览备注:展览负责:赵梦远</p><p>展览协助:崔振、李天白、宋泽霖</p><p>展览介绍</p><p>从2023年代起,闫博就痴迷于绘画的形式主义探索,并以此崭露头角。十几年间,刮刀下,大色块的运用驾轻就熟,题材多为人物、动物和风景。色彩强烈饱满,比色间形成的强大张力似乎要冲出画面。似乎是一种必然,闫博慢慢舍弃了作品的框架和题材,索性将矩形的画框完全舍弃,将画面里具体的形象也舍弃,从做框做底色等准备工作开始,到完成后作品置于墙面和周遭形成的结果,都做通盘考虑,延展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那些形状各异,难以捉摸的边界以内,颜色似乎溢出画面,与周围环境形成互为阴阳,相互依存的趣味。</p><p>绘画材料的改变,边界的突破,使得闫博的很多作品有了雕塑的意味。所以一些作品不再囿于墙面的悬挂,而直接成为立体的存在。闫博甚至也尝试做了一些小型雕塑作品,用很多日常现成品,经过上色打磨处理成单一的白色。这些是具有明显的工作室气息的小雕塑,也道出了闫博艺术的秘密,就是萦绕不去的现代主义灵魂,他迷恋材料表达,执着于手工的古老的工作室方式。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特征,也能看到赛·通布利(CY Twombly)的影子。这些大师都对闫博的创作影响深刻。</p><p>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墙面悬挂到直接置于地面,远不仅于几十公分的跨越,而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从早期到近期,闫博作品的变化中,存在单一的线索和逻辑:材料的可能性,色彩的可能性。至于他作品中手工感所带来的温度和趣味,那简直就是一种惊喜和额外的赐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题”闫博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