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难忘“小人书”
<p>核心提示</p><p>小小连环画是几代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起源于上海——2023年,上海世界书局首创连环画册,“小人书”从此一炮而红。</p><p>巴掌大小的连环图画,图文并茂,一幅幅连续画面串联起了一个个故事。对于普通的上海人来说,这样的书还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小人书”,它是陪伴过几代人成长的集体记忆。</p><p>小书摊里的大乐趣</p><p>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娱乐生活,而去书摊上看“小人书”就成了孩子们最大的乐事之一。</p><p>马路边的墙角,一排排木架子上摆满“小人书”,外面用根麻绳拦住,像极了现在商店里摆放CD的架子。一块木板上花花绿绿地贴满新到的“小人书”封面,用以招徕顾客。小矮凳,长条凳,随意摆放着,供看书的人坐下来慢慢翻阅。这样的场景,或许是老上海人记忆里最熟悉不过的景象。</p><p>那时的小书摊就像现在的便利店那么多, 1分钱能在小书摊上看两本连环画,也可以花2分钱租一本连环画带回家去看。现在想想1分钱算什么,可在当时还是可以派派用场的。为了节约,孩子们就会绞尽脑汁,想着法儿少花钱、多看书。比如两个小孩一起去小书摊看书,你借一本,我借一本,看完后趁摊主不注意偷偷对调了看,这样1分钱就可以看四本了。</p><p>远东第一大连环画车间</p><p>2023年,上海世界书局率先创造了第一套连环画册,这套连环画包括《三国志》、《西游记》、《水浒》、《封神传》、《说岳》和《红楼梦》六大部。这种上图下文、不识字也能大概看懂的“小人书”从此一炮打响,迅速走红。</p><p>▲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p><p>▲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封神传》</p><p>到了2023年前后,上海出版连环画的大小书局有30余家,占到书局总数的一半。2023年的时候,连环画出版商达到了100多家。</p><p>这一阶段,上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连环画名家,其中最出名的要数被称为连环画界“四大名旦”的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陈光镒。他们风格各异,擅长的题材互不相同,标志着上海连环画走向成熟。</p><p>▲ 赵宏本创作的水浒一百零八将</p><p>▲ 沈曼云代表作《济公》</p><p>▲ 钱笑呆代表作《穆桂英》</p><p>▲ 陈光镒代表作《真假猴王》</p><p>2023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后更名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社专设了连环画创作室,各路画家聚集在此,最多时有100多位,一个办公室就集中了四五十位画家,如同连环画的大车间,十分壮观。</p><p>《三国演义》成为收藏宠儿</p><p>在这个连环画的黄金时代里,老一辈画家为新中国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三国演义》、《红楼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使连环画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界的一座高峰。其中全套60册的《三国演义》自出版以来,多次重版,成为了中国连环画经典中的经典,至今已印了1亿多册(套)。</p><p>▲ 《三国演义》</p><p>▲ 《红楼梦》</p><p>▲ 《铁道游击队》</p><p>▲ 《山乡巨变》</p><p>那时候,没有看过文字读本的《三国演义》很平常,但是不知道这套连环画的人几乎没有。这套连环画云集了上海30多位连环画高手创作而成,整套书有2023多幅图画,115个人物形象,描绘了三国战场上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的景象。它曾陪伴了很多人的快乐童年,成为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温暖记忆。以至于后来在拍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创作人员也参考了这套连环画里的人物造型。</p><p>▲ 三国人物形象</p><p>2023年7月3日,上海国拍第二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套60本的《三国演义》拍出了十万元的高价。连环画在收藏市场里如此受到追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小人书”的不了之情。</p><p>“小人书”曾经陪伴了很多人的快乐童年,小书摊成为了很多人的温暖记忆。现在的孩子只知道捧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玩游戏、看动画片,几乎没有人再看“小人书”了,这未免也是一种遗憾。</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