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学案
<p>教学目标:</p><p>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p><p>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p><p>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p><p>教材分析:</p><p>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教材第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第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第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拓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p><p>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的链接。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材料上,遵循欣赏课的学习程序,结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齐白石作品内涵的理解,以达到欣赏课的目的。</p><p>教材重难点:</p><p>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p><p>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p><p>教学设计:</p><p>课前准备</p><p>(学生) 中国画作画工具</p><p>(教师) 中国画作画工具</p><p>教学过程</p><p>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p><p>(1)教师提问:中外画家中,画虾最出名的是谁?大家为什么公认他最好?好在哪里?</p><p>(2)师生讨论。看课本中的齐白石作品。</p><p>(3)学生归纳:最出名的是“齐白石”,他画的虾最生动。</p><p>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p><p>(1)通过对齐白石生平的了解,理解大师的艺术主张和人格魅力。</p><p>如齐白石刻有“鲁班门下”印章一方,那是因为他年轻时,曾做木匠以糊口。</p><p>(2)对照《虾》、《葫芦》、《祖国万岁》等作品,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p><p>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引导学生对照作品,分析、解释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提高艺术修养。</p><p>(3)欣赏课本中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再一次体会齐白石作品的绝妙之处,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p><p>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p><p>(1)欣赏课本上的齐白石作品《虾》。</p><p>(2)作者怎样表现虾?美在哪里?(从虾的头、须、姿态等角度观察。)你会怎样画虾?</p><p>(3)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p><p>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p><p>(1)指名要几位学生上讲台尝试作画。</p><p>(2)教师讲评后,其他学生尝试画虾。</p><p>5.师生评价,深入体会。</p><p>(1)把大师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p><p>(2)教师讲评:不是要照抄大师的作品,而是要通过这次练习,体会齐白石作品的内涵,从而深刻领会国画的韵味。这才是本节课的目标。</p><p>6.提供主题,拓展思路。</p><p>(1)要求学生学习齐白石仔细观察生活、忠于生活、高于生活、积极表达生活中的美感的艺术作风和创作方法。</p><p>(2)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