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抽象》第二课时学案新湘版
<p>课 题</p><p>第3课 画布上的抽象</p><p>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有意识地创作一幅具有抽象意味的绘画作品。</p><p>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发现生活中具有形式美感的事物,并遵循一定的形式原理进行创作表达。</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对抽象绘画表现方式建立基本认识 ,提高审美情趣。</p><p>教学重难点</p><p>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p><p>如何理解、评价抽象艺术。</p><p>教法学法</p><p>欣赏分析、探索归纳、表现创作、评价展示</p><p>教师教学活动设计</p><p>学生学习活动设计</p><p>一、导入</p><p>1、结合学生上节课对波洛克及其作品做出的相关资料查阅,对比画面《无题》和《六畜兴旺》,分析两幅画作品在内容、绘制手法及情感传递上的不同。</p><p>2、引出本节内容,抽象绘画。</p><p>二、协调探索</p><p>1、抽象绘画一般分为两种:</p><p>①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p><p>②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p><p>2、欣赏作品</p><p>蒙德丽里安《树的变体系列》从生活中的树到最后的树,它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p><p>重点分析:吴大羽《谱韵三》画面色彩、线条与表现对象的关系。</p><p>3、抽象艺术的艺术美:</p><p>①形式与色彩;</p><p>②构图与笔触;</p><p>③材料与肌理;</p><p>④空间与透视;</p><p>⑤光影与运动。</p><p>4、小结:抽象的过程,可理解为把事物的整体,以概括和简约的方式获取造型元素的某种程序,归纳出有效表现形式的整个过程。</p><p>三、尝试表现</p><p>作业要求:课本P19页学习活动二,尝试不借助客观物象,单纯运用色彩、线条来创造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抽象画。</p><p>四、拓展延伸</p><p>学生交流分析,完成各项比较。</p><p>1、学生根据画面特征将作品分类分析。</p><p>2、共同探讨: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概括形象的半抽象绘画作品,画家运用了哪些造型元素归纳和表现对象以及元素之间的组成方式?</p><p>3、说说各自归纳的结果。</p><p>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练习,教师辅导学生作业。</p><p>教学反思</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