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危谷:中西融合 幻彩造境
<p>作为一位坚持中国画革新30余年的画坛“老兵”,多年来聂危谷的作品一直受到评论家、艺术家的关注。</p><p>近日,北京798桥艺术空间的“重造画境——聂危谷彩墨画展”,展出了南京中国画革新派著名画家聂危谷的“建筑系列”及“荷塘系列”两大主题的作品60余幅。作品中大部分是画家的新作,另有一部分是江苏知何堂多年收藏的经典作品。</p><p>中西墨彩</p><p>聂危谷的作品融合了中西绘画的墨彩技法,变水墨晕章为流光溢彩,以丰富的墨线与色块造出心中的幻境。他的作品在拓展中国画的情感表达方面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对中西建筑的描绘创作中,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p><p>据聂危谷介绍,他描绘中西建筑的作品,是一反古界画的“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戒律,实现具象与抽象的转换而予观众以凝思遐想的时空;他作品中的荷塘景色,并非传统绘画中君子高洁人格的写照,而将其视为与天地为伍、风雨同乐的自由精神象征。</p><p>聂危谷的画法将中西笔墨色彩融合无间,他醉心于为古塔、教堂、古堡、宫殿、历史街区、文明遗址等中外建筑造像,被横亘古今中外的文明魅力所折服。在他描绘荷花美景的画作中,充分体现出那种生死轮回中百折不饶的生命意象。聂危谷的笔墨中展现出了人格特质,色彩中渗透出情感力度,在象征中涵容思想深度。</p><p>一直以来,多数艺术评论家认为中国画中不注重色彩,特别是宋代以来的文人画,更是将水墨的丰富表现力运用得的淋漓尽致,以制造色彩的意象境界。</p><p>聂危谷的墨彩画,结合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技法,在生宣纸上用笔墨代替笔触,创造出具有书写性的意象世界。与近现代中国画家一样,聂危谷用中西绘画的优势互补提升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他在继承古法的同时,尝试了突破传统的画法,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p><p>著名工笔水墨画家何家英在评价聂危谷的创作时说:“聂危谷善以瞬间感受把握整体视觉印象,统领纷繁的建筑结构与雕缋满眼的纹饰,并巧妙利用生宣纸遇墨渗化之氤氲与积色之硬痕,写出既有婉约朦胧韵致,又有坚韧阳刚骨力的墨色趣味,生成了刚柔相济的视觉效应,恰到好处地为东西方建筑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美。”</p><p>建筑之美</p><p>聂危谷告诉记者,他喜欢在游历欧洲的时候记录下古风建筑,特别是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教堂和宫殿。在他笔下,这些古老建筑具有斑斓绚丽的色彩,建筑本身的光影和空气的运动形成“色彩透视”的效果。</p><p>建筑题材的绘画,在中国古代称为界画,一般采用工笔画法,但画面容易工于细节而略显刻板;如果用写意画法,则疏于形象刻画而难以把握整体结构。聂危谷的建筑画法是把纷繁复杂的建筑结构以杂而不乱的草书笔法写就,金碧辉煌的建筑色调则由流光溢彩的色线汇成。密集的线条与丰富的色彩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与我们实际亲历的中外历史建筑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p><p>著名美术史论家邵大箴认为,在聂危谷的作品中,兼有对中国传统和欧洲古典艺术的眷恋,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笔下的物象是具象的,但他的关注点不在客观的形,而寄寓情、意于较为主观化的形之中。教堂、寺庙、佛塔的结构美,被他用草书似的笔墨和油画般的色彩描写得如此富有意象性,堪称为写意色彩的交响乐章。</p><p>聂危谷在绘画创作中,具有严谨的态度的同时秉承着自由书写的精神,在创造意识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巧妙结合巧妙,这些是他严肃学者和激情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生动体现。</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