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7:05:50

寇克让:书法就是写汉字(组图)

<p>来到寇克让先生的工作室,古雅之趣迎面扑来:雕花屏风,明式家具,木质花台上立着唐代官俑,雍容雅静浮于面容,流露出大唐那个好时代的气息。影壁上挂着他的字,个个饱满生动,外柔内刚,前后呼应,格局大气。整幅字气韵贯通,功力深厚,观后使人神清气爽。</p><p>眼前的寇克让没有书法家的豪气和傲气,一脸平和谦静,正如他的名字“允恭克让”(尚书·尧典);他的语速较快,又显露出陕西人特有的直爽,行动迅速、敏捷、果断,有着学者的执着与坚持,同时表明了他是一个具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人。我们的采访从他的一本在书法界引起强烈争议的专著《书法没有秘密》开始。</p><p>书法史的分期,用来指导实践</p><p>读书报:《书法没有秘密》(以下称《秘密》),在读者看来,书中恰恰写的都是关于书法的秘密。</p><p>寇克让:书的名字有点烂大街的意思。其实我是不赞成的,但是这样更能吸引读者,抛开名字不说,内容还是很新的,当然它不是为了新而新,是确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p>读书报:那您发现了书法的什么“新问题”,有什么解决的“新方法”?</p><p>寇克让:书中可以说处处翻新。比如第一次提出“书法史”的分期问题,我没有采用任何一家现有的结论,而是提出中国的书法史,应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古典期,一个是变异期。之所以这么分,最终的目的,是直接引导到写字实践中去,是要指导实践的。第一次提出“毡”的问题等等。</p><p>读书报:就是说,您的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理论的书,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即使是在书法史分期的理论范畴内,也是指导实践的?</p><p>寇克让:因为我是职业的书法者,没有任何外来因素干扰我,左右我,我就是实事求是的做事,写真切的经验谈。清代考据学讲究“无征不信”。我是从事了三十年书法学习,这些经验,是从实践中出来的。</p><p>读书报:为什么要将书法史分为古典期与变异期?</p><p>寇克让:我们发现,唐以前写书法的人从来不说明我是学谁的,而且直接说“他”,在谈到书法家的时候,主要侧重于他对于书法史有怎样的创造和推动,他的书法意象是什么,从欣赏的角度看,他的特点是什么,很少关注师承关系,属于什么派别。</p><p>自五代以后,人们开始学习要么晋,要么唐。不是从唐入手,就是以晋为归宿。高标晋唐的旗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来人总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学习晋或者唐,尤其是宋以后,如果离开了晋唐谈书法,简直就是歪门邪道。</p><p>所以说,这种以五代为分界线,将书法史一分为二的方法,是很好的方法,这种从思想性的不同上来分期是有意义的。就这两派:古典期和变异期,它抓住了两个时期思想性的不同。一派是自信的,坚守自己;另一派是学习前人。而不是表面上的按照艺术风格来分,因为流派众多,名家名派林立,单看一个名家或流派的作品,里面常常含有复古的成分,非常复杂,分不清楚。</p><p>古典期成就了自己的巨大成功,孕育了变异期的相当成功,对于当代的书坛,也一定不吝泽被,多所溉沾。不论你是正在探索完善自家风格的名人大家,还是初学者,都应当学习经典,这不是理论,而是经验。因为变异期的书法家都是从经典入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历代的考古以后,从五代到唐宋元明清一代又一代书家的检验,晋唐的经典是一个可靠的法门,从这里进入学习,有可能成功。</p><p align="center"></p><p>寇克让先生书法作品</p><p>读书报:这种分期的方法和书法本体内部的发展规律相冲突吗?</p><p>寇克让:这种分期法也遵循了书法内部自身的发展规律。楷书是最后一个完善成功的书体,真草隶篆各种字体之后,发展到唐的时候,楷书才最终完善。它的标志是什么?柳公权和裴休的出现。柳公权给书法增加了新的法度。那么,有人会质疑,难道颜真卿的楷书不完善,欧阳询的楷书不完善吗?但是柳公权增添的这个法度,经历了这一千多年,是被人们承认的。赵孟頫是位集大成者,集大成者的核心是学习,而不是创造了一个法度。</p><p>经历了钟张二王,以及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字体已经定型了。每一批书法大家的出现,都伴随着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但以后再已没有出现过新的字体,以后的人只是学习。从唐代到现代,一千两百年过去了,字体上没有再发展吗?没有。我们创新的只是书体。简单说,字体指的是真草隶篆,书体指的是颜柳欧赵,即各种字体发展出的流派风格。所以说,唐以后的书法只是书体的变化。</p><p>这些观点虽然新,其实也不是真的新,是老的办法。为什么看起来新,因为书法离我们太遥远了。人们总觉得书法这么高深,这么难,是我们把问题复杂化了。</p><p>书法入门当从唐楷开始</p><p>读书报:关于书法的入门,当下有很多种方式,并不统一。比如有人主张从兴趣入手,看到一幅喜欢的字帖,就可以临摹练习;或者从汉隶入手,据汉字的发展规律来看,汉隶似乎看起来更好学一些……,您怎么看待书法的入门?</p><p>寇克让:书法的入门是很简单的,我们只是看到了它终极的高深。比如我们说拿毛笔的五个动作:擫、押、钩、格、抵,就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有的人想不通指实有多实?拔不出毛笔来?掌虚有多虚?虚到真空?其实很简单,接触就是实,不接触就是虚。就像我们拿筷子吃饭,筷子还是两根,要平衡、练习才可以吃饭,而毛笔只有一根,比拿筷子简单多了。</p><p>我主张从唐楷入手,一方面是我的一家之言,另一方面,既然我公开发表了我的方法,那就是我从实践中得来的最好的经验。从兴趣入门写书法是玩家的心态,但不是职业书法家的做法。比如学校里的体育课上,老师给你的跳高杆子,总是要比你能跳出的高一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提高。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造诣,应该有规矩。</p><p>从汉隶入手,行吗?也可以行,不违法。他们从字体的历史渊源上说楷书源于隶书,似乎有扼守源头要塞的意思。我明白这个意义,但照这个逻辑敢继续推演下去吗?推演下去就是学习书法的人都先要去做仓颉了,这当然是开玩笑。走到哪里说哪里话,楷、行、草这一近古、近现代、当代书法主流格局已经形成,入门甚至初级阶段都大可不必外求了。篆隶之类古意盎然的字体对现代人而言,更多是艺术的价值,留待高级阶段的涉猎、专攻都比较好。</p><p>你的目的决定了你的方法,进入书法这个行当,初学的目的,不是要发挥自己,而是要找到这个行当的共同的行业语言,掌握这个行当的基本规律,唐楷是包含这种规律最丰富、最完美的。</p><p align="center"></p><p>寇克让先生书法作品</p><p>读书报:唐代楷书发达,如何选择唐楷?有哪几位值得学习?具体怎样入门?我们从唐楷学什么?</p><p>寇克让:从唐楷入门,首先看重的是唐人楷书的规矩,初学者最需要学到的就是规矩。从欧、颜等人名作入门,这是对初学的要求,绝不妨碍高级阶段的各显神通。至于学唐楷学死板的情况,我不否认比比皆是,但这是学的问题,不是学什么的问题。跑步崴了脚,不是跑步的问题,可能是姿势或者路面的问题。归咎碑帖,是不负责任的迁怒。</p><p>我还说过,从颜柳欧赵入门,因为这是成功的历时经验。细心的朋友不免担心颜柳欧赵本人以及他们的前人学什么。这个不好一一考察,但当代人面对的历史遗产主要是颜柳欧赵,又增加了清代以来的魏碑热。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启蒙方式不尽相同。我在《秘密》中也明确提出了“古人皆学时人书”的观点,但我们的身边未必有三国时的毛弘这样的官方教师,我们普通人也不像刘宋时期的羊欣有一个王献之那样的好舅舅。我们还是要找老师,跟着老师学经典。</p><p>我主张借鉴历史的经验,不断更新本身也是历史经验,我们面对的历史遗产,诚然不是汉字的源头,但已经是丰硕的成果和珍贵的财富。我在《秘密》中提出,汉、魏、唐是中国历史上碑刻艺术的三座高峰,给魏碑予以极高的定位,原因之一就是魏碑在字体上的革新精神。早期的魏碑有隶书的“尾巴”,结合当时字体发展和写字的实情,我不认为这是隶书的孓遗,而是初创期的魏碑思想保守、借鉴汉碑、主观复古的结果。约在公元六世纪初,魏碑自信地甩掉隶书的尾巴,创立有别汉唐碑刻的自家书法风格,形成魏碑体,这就是更新的结果。这个结果虽然在北宋的欧阳修等人眼中是荒诞的另类,可愕可怖,但最终还是跻身为成功的历史经验。千余年后,金农的漆书又装上了尾巴,于右任则用柔软的笔继承并演绎了魏碑的斩钉截铁。面对历史经验,我们舍弃什么,收获什么,大家都可以斟酌。</p><p>我坚持颜柳欧赵入门,并非保守,在书法问题上,我从不保守,甚至一贯胆大妄为。在大门板上、粉刷的白墙上任意挥洒的快感我上大学时就体悟再三了,罔顾舆情,固执地放大《书谱》,也是一弄就好多年。舍弃与选择,并不等同于好恶。我在《秘密》中不主张从隶书、草书入门,不是不喜欢,是初学不宜。</p><p>读书报:当下书法课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到了中小学课堂,目前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有的小学生一开始从欧阳询练起,您怎么看这种学习唐楷的起点?</p><p>寇克让:为什么唐楷的几位大家按照“颜柳欧赵”来排序,而不是按照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欧颜柳赵来排序,这个说法已经延续了六百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呢?</p><p>这是有原因的,学书法者,需要先学颜柳,后学欧赵。这是明清两代训练馆阁体的路数,相当于现在的英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你不能违反学习的规律,先学四级,再学一级。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有人拿欧阳询相当于先拿英语的三级直接来训练零基础的学生,我只能勉强同意,至少要比拿王羲之来作为入门要强得多。</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寇克让:书法就是写汉字(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