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7:03:44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想政治

<p>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想政治</p><p>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p><p>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p><p>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p><p>1。 获取和解读信息</p><p>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p><p>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p><p>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p><p>2。 调动和运用知识</p><p>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p><p>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p><p>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p><p>3。 描述和阐释事物</p><p>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p><p>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p><p>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p><p>4。 论证和探究问题</p><p>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p><p>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p><p>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p><p>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p><p>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p><p>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p><p>1。 货币</p><p>(1) 货币的本质</p><p>商品的基本属性</p><p>货币的产生与本质</p><p>货币的基本职能</p><p>金属货币与纸币</p><p>(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p><p>货币与财富</p><p>结算与信用工具</p><p>外汇和汇率</p><p>2。 价格</p><p>(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p><p>价值与价格</p><p>价值决定价格</p><p>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p><p>供给与需求</p><p>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p><p>(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p><p>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p><p>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p><p>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p><p>3。 消费</p><p>(1) 消费及其类型</p><p>影响消费的因素</p><p>消费类型</p><p>消费结构</p><p>(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p><p>消费心理</p><p>消费行为</p><p>4。 生产与经济制度</p><p>(1) 生产与消费</p><p>生产决定消费</p><p>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p><p>发展生产的意义</p><p>(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p><p>公有制为主体</p><p>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p><p>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p>5。 企业与劳动者</p><p>(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p><p>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p><p>公司的类型</p><p>公司的组织形式</p><p>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p><p>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p><p>(2) 劳动者</p><p>劳动与就业</p><p>劳动光荣</p><p>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p><p>维护劳动者权益</p><p>6。 投资与融资</p><p>(1) 商业银行</p><p>利息、利率与本金</p><p>储蓄存款</p><p>中国商业银行体系</p><p>商业银行的业务</p><p>(2) 投资</p><p>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p><p>股票</p><p>债券</p><p>商业保险</p><p>(3) 融资</p><p>7。 个人收入的分配</p><p>(1) 分配制度</p><p>生产决定分配</p><p>按劳分配及其作用</p><p>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p>(2) 效率与公平</p><p>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p><p>提高效率,促进公平</p><p>8。 国家收入的分配</p><p>(1) 财政收入与支出</p><p>财政收入的构成</p><p>税收与财政的关系</p><p>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p><p>财政支出</p><p>财政支出的构成</p><p>财政收支平衡</p><p>(2) 财政的作用</p><p>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p><p>财政与宏观调控</p><p>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p><p>9。 征税与纳税</p><p>(1) 税收及其种类</p><p>税收</p><p>税收的基本特征</p><p>税收的种类</p><p>税收的作用</p><p>(2) 依法纳税</p><p>纳税人</p><p>负税人</p><p>依法纳税</p><p>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p>(1)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p><p>市场与计划</p><p>市场调节及其弊端</p><p>市场配置资源</p><p>市场秩序</p><p>(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p>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p>宏观调控</p><p>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p><p>(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p><p>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p><p>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p><p>(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p>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p><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p>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p><p>(1) 经济全球化</p><p>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p><p>跨国公司</p><p>经济全球化的影响</p><p>(2)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p><p>对外开放</p><p>国际经济组织</p><p>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p><p>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p><p>1。 公民的政治生活</p><p>(1) 我国的国家性质</p><p>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p><p>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p><p>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p><p>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p><p>(2)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p><p>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p><p>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p><p>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p><p>(3)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p><p>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p><p>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p><p>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p>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p><p>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p><p>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p><p>2。 我国的政府</p><p>(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p><p>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p><p>我国政府的作用</p><p>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p><p>(2)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p><p>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p><p>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p>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p><p>我国行政监督体系</p><p>(3) 政府的权威</p><p>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p><p>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p><p>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p><p>(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p>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p><p>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p>人大代表的产生</p><p>人大代表的职责</p><p>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p><p>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p>(2) 我国的政党制度</p><p>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p><p>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p><p>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p>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p><p>(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p><p>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p>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p>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p>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p><p>我国的宗教政策</p><p>(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p><p>4。 当代国际社会</p><p>(1) 国际社会的成员</p><p>主权国家</p><p>国际组织</p><p>联合国</p><p>(2)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p><p>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p><p>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p><p>(3)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p><p>时代的主题</p><p>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p><p>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p><p>(4)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p>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p><p>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p><p>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p><p>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p><p>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p><p>1。 文化与生活</p><p>(1) 文化与社会</p><p>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文化的形式</p><p>文化的社会作用</p><p>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p>文化与综合国力</p><p>(2) 文化对人的影响</p><p>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p><p>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p><p>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p><p>2。 文化传承与创新</p><p>(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p><p>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p><p>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p><p>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p><p>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p><p>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p><p>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p><p>(2)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p><p>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p><p>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p>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p><p>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p><p>(3) 文化创新</p><p>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p>文化创新的意义</p><p>创新与继承的关系</p><p>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p><p>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p><p>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1) 灿烂的中华文化</p><p>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中华文化的包容性</p><p>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p><p>(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p>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p>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p><p>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p><p>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p>(1) 走进文化生活</p><p>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p><p>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p><p>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p><p>(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p>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p>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p>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p><p>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p><p>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p>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p><p>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p><p>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p><p>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p><p>(1) 哲学是什么</p><p>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p><p>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p>哲学与时代精神</p><p>哲学的作用</p><p>(2) 哲学基本问题</p><p>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p><p>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p><p>(3)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p><p>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p><p>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p><p>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p><p>(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p><p>主观唯心主义</p><p>客观唯心主义</p><p>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p>(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p>(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p><p>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p><p>(1) 哲学的物质概念</p><p>自然界的物质性</p><p>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p>(2) 哲学的运动概念</p><p>运动和物质的关系</p><p>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p><p>(3) 物质运动的规律</p><p>规律的概念</p><p>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p>(4) 物质决定意识</p><p>意识的起源</p><p>意识的生理基础</p><p>意识的内容与形式</p><p>(5) 意识的能动作用</p><p>意识能动性的特点</p><p>意识能动性的表现</p><p>(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p><p>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p><p>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7) 实践</p><p>实践的概念</p><p>实践的特点</p><p>(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实践是认识的动力</p><p>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9) 真理</p><p>真理的客观性</p><p>真理的具体性</p><p>真理的条件性</p><p>真理和谬误</p><p>(10) 认识过程</p><p>认识的反复性</p><p>认识的无限性</p><p>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p><p>(1) 唯物辩证法</p><p>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p>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p><p>(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联系的普遍性</p><p>联系的客观性</p><p>联系的多样性</p><p>(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p>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p>系统优化方法</p><p>(4)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p><p>发展的概念</p><p>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p><p>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p><p>(5)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p><p>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p>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p>(6)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p><p>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p><p>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p><p>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p><p>(7) 辩证的否定观</p><p>辩证否定</p><p>形而上学的否定观</p><p>(8)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p><p>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p><p>创新的社会作用</p><p>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p>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p>(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p>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p><p>(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p><p>(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p>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p><p>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p><p>(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p>人民群众的概念</p><p>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p><p>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p>(6) 人生价值</p><p>价值和价值观</p><p>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p>(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p>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p><p>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p><p>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p><p>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p><p>(8)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p><p>价值的实现方式</p><p>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p><p>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p><p>1。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p><p>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