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风筝飞上天
<p>一、教学目标</p><p>1.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p><p>2.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p><p>3.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p><p>二、教材分析</p><p>1.编写思路。</p><p>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p><p>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学习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本课主要属于“设计应用”范畴。</p><p>2.重点、难点。</p><p>重点: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对称美观的有创意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p><p>难点: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放飞上蓝天的技巧。</p><p>三、教学设计</p><p>课前准备</p><p>(学生)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准备1米长细竹条3—4根、棉线2卷、桃花纸2张、胶水、美工刀、颜料等材料工具;组织四人合作组。</p><p>(教师)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实物;2—3个已经扎制好的风筝骨架;半成品风筝(已经制作好的,但没有画图的风筝)。</p><p>教学过程</p><p>1.谈话,了解,分享。</p><p>(1)组织学生讨论课本插图《三月三》,并要求学生介绍知道的有关知识。</p><p>(2)教师小结:风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补充介绍风筝的起源、流派及分类等。</p><p>(3)揭示课题:《风筝风筝飞上天》。</p><p>2.欣赏,观察,思考。</p><p>(1)教师展示风筝实物、图片,学生欣赏并思考:一只完整的风筝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风筝图案有什么特点?在风筝上可以画哪些题材?</p><p>(风筝的彩绘可以在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图画、人物绘画等。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是:在蒙面上绘出一个孩子的头部,而长长的尾巴绘成其长长的辫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p><p>(2)师生共同小结:风筝的图案色彩鲜艳,一般少用蓝色。</p><p>3.示范,尝试,展示。</p><p>(1)教师示范制作一只风筝,重点提醒以下要点:</p><p>第一步:用小刀(直尺)找准竹片的重心点(骨架的形状设计在保证左右对称平衡的情况下可多加变化)。</p><p>第二步:结要打牢,学习打结方法。</p><p>第三步:糊上去的纸要比架子大一圈(3-4厘米)。</p><p>第四步:待胶水6成干后可以画图案色彩。</p><p>(2)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只风筝,并取好名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只做半成品的图画工作。</p><p>(3)教师巡回辅导,注意风筝的大小、对称和色彩。</p><p>(4)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互评并交流创作经验。</p><p>4.实践,拓展,升华。</p><p>(1)提问:放风筝需要注意什么?(起飞平稳,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p><p>(2)师生到操场上放飞风筝,感受春天里放风筝的喜悦(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安排到课外)。</p><p>(3)课外要求学生继续了解风筝的发展史及不同区域风筝的制作特点。</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