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彩线连彩点》教案人教版
<p>一年级上册《彩线连彩点》教案人教版</p><p>课时:一课时</p><p>学习领域:造型*表现</p><p>1.教学目标:</p><p>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p><p>2、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p><p>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p><p>教材简析:</p><p>1本课是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但不要讲定义,只引导学生具有用点线面造型的意识,边画边说,引导学生感受点</p><p>和线能组合成不同的图形。</p><p>2.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p><p>3.教学准备:</p><p>(1)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p><p>(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p><p>4.教学活动过程;</p><p>(1)引导阶段:</p><p>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p><p>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p><p>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p><p>3、出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材料不同</p><p>、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p><p>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p><p>。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p><p>(2)发展阶段:</p><p>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p><p>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p><p>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p><p>课后拓展:尝试在同一内容中用单线、涂色及剪贴各种不同形式表现物体形象、体会不同的画面效果。</p><p>5.教学评价:</p><p>1、能否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p><p>2、能否用其中一种形式自由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p><p>3、能否与同学交流自己画面所表达的意图。</p><p>?札记:本课在演示点和线的关系时我利用了一个简单的教具:在一张蓝色KT板上并排扎上三个彩色长头图钉,问学生:“这是什</p><p>么?”“三个点”然后我在这三个图钉之间又扎上了许多图钉,“呀,变成一条线了。”接着我在板上随意的扎上一些图钉,请学生用</p><p>毛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哇,三角形!”“太阳!”“五星!”……孩子们再在欢快的游戏中了解到了“点多了可以连成线”。我又鼓励学</p><p>生用图钉扎出各种图形,他们在摆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限制自然的考虑到了有疏有密,我趁机鼓励他们在画画时也要表现出疏</p><p>密关系。利用了这间小小的教具,让我少费了许多口舌,也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气氛更加活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