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2023年新浙美版)
<p> 做一棵大树</p><p>教学领域:</p><p>造型表现</p><p>课时安排:</p><p>1课时</p><p>教学目标:</p><p>1.学习简单的泥塑工艺,用黏土(橡皮泥或彩泥</p><p>塑一棵大树。</p><p>2.通过捏塑一棵大树,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p><p>能力,激发对泥塑的兴趣。</p><p>3.了解各种树的有关知识、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多</p><p>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p><p>教学重点:</p><p>感受各种树的不同美感,培养学生用捏塑的手法表现大树。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p><p>教学难点:</p><p>抓住树的特征表现不同的树。</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p><p>课前准备:</p><p>(学生)黏土(橡皮泥或彩泥)、泥塑刀、小毛巾等。</p><p>(教师)课件、黏土(橡皮泥或彩泥)、泥塑刀(可自制)、泥塑示范作品。</p><p>教学过程:</p><p>1、亲亲泥土。</p><p>(1)玩泥游戏操。</p><p>全体跟老师做(老师拿出泥示范做,学生跟着表演)。</p><p>拍一拍,掌心对掌</p><p>揉一揉,掌心对掌</p><p>搓一搓,掌心对掌</p><p>捏一捏,食指和拇指。</p><p>教师引导学生做泥球操运动:团、搓、压、挖等动作,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泥塑手法。</p><p>(2)泥土做体操。</p><p>将泥块或泥棒弯曲、扭动、拉长,配上体操的名称,如弯腰、转体、伸展等,体会泥土的柔软和伸缩度。思考:变了形的泥土像什么?</p><p>发现新的玩法:通过搓泥丸、搓泥条、卷泥圈和拍泥饼四种泥塑最基本、最常用的泥形练习,体验用这些泥形加上组合和变化就可以塑造出各种让人惊奇的泥塑造型。</p><p>(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泥土,感受泥性并锻炼手对泥的控制力。用手的掌、拳、指、腕、前臂等各部位给泥土施加压力,刺激手部、前臂的肌肉发育,同时感受泥土的硬度、湿度等特性)</p><p>2.谈话导入。</p><p>(1)示范激趣。</p><p>教师示范用小泥团做一颗“种子”,包裹在泥块中,然后搓出一个长锥形的树干,最后做成一棵简单的树。教师讲述:“老师把一颗种子埋在土里,种子慢慢发芽长成了一棵大树!”</p><p>猜猜老师做的是一棵什么树?</p><p>(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关注泥塑树的造型特点,引起学生关注各种树的特征。教师示范的是什么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树的造型其实是多种多样的。)</p><p>(2)欣赏大树。</p><p>①谈话热身: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柳树、松树、香樟树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树。你还知道哪些树种?唤醒学生对于“树”形象的记忆。出示课题:《做一棵大树》</p><p>②欣赏各种树的图片。</p><p>你知道这些大树的名称吗?它们各有什么形状特点?</p><p>教师小结: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培育出的各种树木不仅造型各异,色彩多样,而且还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好朋友。</p><p>(3)大树精神。</p><p>①勃勃的生机。</p><p>②顽强的生命。</p><p>创作目的:为了歌颂大树的美丽和坚强,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泥塑的方式来做一棵大树。</p><p>出示课堂任务:四步骤。</p><p>3.讲解示范。</p><p>(1)分析树的结构和特征。</p><p>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树形的造型特征,想一想树一般由哪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听取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树一般包括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p><p>(教学提示:接下来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树的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教学,一般可以只考虑树干、树枝和树叶三个方面,拓展提高也可以考虑树根、花或果子等内容。)</p><p>(2)观察树的一般结构特点。</p><p>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观察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特点。</p><p>(3)如果用泥塑的方法来做,你会怎样表现?</p><p>①教师示范做一棵普通泥塑大树的步骤(结合课件欣赏)。</p><p>②变化出不同造型的树种(变化示范作品)。</p><p>师生对话,分析不同树种造型如何用泥塑的手法表现。</p><p>4.创作提示。</p><p>(1)作品欣赏。</p><p>(2)用你喜欢的表现方法,捏塑自己心中的大树:</p><p>小提示:</p><p>①树干要做得粗一些。为了使树干更牢固,可以在中间</p><p>插一些支撑物。</p><p>②表现大树优美的姿态,塑造大树明显的特征。</p><p>5.栽树成林。</p><p>(1)展示。</p><p>将同学们完成的作业布置于教室中间或展示区域,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大小、高低排列成一片“森林”。</p><p>(2)点评。</p><p>发现最美的大树。也可以请学生讲诉自己做的这棵大树</p><p>的名称和故事。</p><p>6.拓展整理。</p><p>(1)整理课桌,清洗双手,保存作品。</p><p>(2)活动四肢,身体造型,诗意提升。</p><p>教师边念儿歌边带领学生做动作:我是一棵大树,向着天空伸展(双手向上伸展),那儿有明亮的星星在眨眼,那儿有雪白的云朵在飘浮(在头顶上摆动胳膊)。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我的枝条在颤抖(快速摆手)。摇动着鸟儿入睡.是我最喜欢的时候(双手放在头侧,闭上眼睛)……</p><p>11、泥塑恐龙</p><p>教学领域:</p><p>造型表现</p><p>课时安排:</p><p>1课时</p><p>教学目标:</p><p>1.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和形象特点。</p><p>2.学习运用大与小对比的方法,表现庞大的动物。</p><p>3.通过泥塑恐龙,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激发对泥塑的兴趣。</p><p>教学重点:</p><p>感受各种树的不同美感,培养学生用捏塑的手法表现大树。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p><p>教学难点:</p><p>把握恐龙的外形特征,用泥塑的形式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p><p>课前准备:</p><p>(学生)恐龙的图片资料、彩泥或陶泥、恐龙玩具模型等。</p><p>(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泥塑刀(可自制)、彩泥或陶泥。</p><p>教学过程:</p><p>1.引导学生欣赏各类恐龙图片,说说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p><p>(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恐龙的外形特征与现存动物,如大象、鳄鱼、鸟类等动物相比,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p><p>(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类型的恐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p><p>2.揭示课题。</p><p>3.师生一起探究:怎样用泥塑表现恐龙?</p><p>4.引导学生观察:恐龙外形的基本特征。</p><p>5.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25页泥塑步骤图,教师现场示范。</p><p>6.欣赏同龄人的泥塑恐龙,进一步学习多样的表现方法。</p><p>7.作业建议:用泥塑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恐龙。</p><p>8.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p><p>9.展示评价:以“恐龙乐园”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p><p>10.拓展延伸:欣赏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恐龙(绘画、拼贴、剪影等)</p><p>12、炫彩的天空</p><p>教学领域:</p><p>造型表现</p><p>课时安排:</p><p>1课时</p><p>教学目标:</p><p>1.了解天空的不同色彩变化,欣赏天空的美丽景色。</p><p>2.初步尝试水粉湿画法的表现方法。</p><p>3.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p><p>教学重点:</p><p>根据自己的感受,尝试用水粉湿画法表现炫彩的天空。</p><p>教学难点:</p><p>用水粉湿画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心中炫彩的天空。</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p><p>课前准备:</p><p>(学生)水粉颜料、画笔、水桶、小抹布、画纸等工具材料。</p><p>(教师)多媒体课件、水粉画颜料、画笔、水桶等。</p><p>教学过程:</p><p>1.情境导入。</p><p>(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印象最深的天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p><p>(2)课题揭示: 《炫彩的天空》。</p><p>2.欣赏感知。</p><p>(1)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说说给你怎样的感受?</p><p>(2)思考:天空的颜色变化多端,你能找到哪些颜色?它们会因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吗?(学生)恐龙的图片资料、彩泥或陶泥、恐龙玩具模型等。</p><p>(3)欣赏英国的2位画家的作品,找寻画家表现天空的好方法。</p><p>(4)想一想:画家是怎样表现天空的?</p><p>(5)教师示范用“水粉湿画法”表现炫彩的天空。</p><p>(6)同龄人作品欣赏,拓展创作思路。</p><p>(7)尝试创作。</p><p>①作业建议:用水粉湿画法的方法表现天空的变化。</p><p>②学生创作,可按书中的步骤画,也可跟着录像的演示学画。</p><p>③教师巡视指导。</p><p>3.展示评价。</p><p>以“炫彩的天空”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对天空的独特感受、是否巧妙利用水粉的干湿结合方法表现出了天空的美等方面进行评价。</p><p>4.课后拓展。</p><p>欣赏不同方法表现的天空,鼓励学生课后也去试一试</p><p>13、小鸟的家</p><p>教学领域:</p><p>造型表现</p><p>课时安排:</p><p>2课时</p><p>教学目标:</p><p>1.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界中鸟类的形状色彩等特征。</p><p>2.能自由选择工具、材料,充满感情地进行艺术表现,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制作小岛的家。</p><p>3通过对鸟巢的创意设计充分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对动物的爱心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p><p>教学重点:</p><p>通过绘制“小鸟的家”,学习如何将画面处理得丰富、具有美感。</p><p>教学难点:</p><p>结合自然现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安排画面。</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p><p>课前准备</p><p>(学生)彩笔、油画棒、水粉(水彩)。</p><p>(教师)多媒体课件。</p><p>教学过程</p><p>1.情景切入。</p><p>(1)出示一幅图片“小鸟的家”,请学生仔细观察,师生谈话,后导出课题: 《小鸟的家》。</p><p>(2)组织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说说小鸟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呢?</p><p>2.新授。</p><p>(1)出示视频,观看大自然中的鸟类。</p><p>(2)课前落实学生家上网收集各种鸟类图片的任务,课堂中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鸟类资料。</p><p>(3)探讨鸟类的形态、叫声、颜色及花纹。</p><p>3.作品鉴赏。</p><p>(1)出示各类小鸟的家的作品,如国画作品、童话作品、剪纸作品等,让学生分析、自由发言。了解分析不同的绘画形式与材料,拓展创作思路。</p><p>(2)欣赏同龄人作品,提高学生绘画的信心:</p><p>4.学生创作。</p><p>(1)表现生动、漂亮的小鸟和小鸟的家。</p><p>(2)构图饱满,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p><p>5.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p><p>6.展示评价,学生互相交流作品。</p><p>7.拓展延伸。</p><p>用“鸟巢”图片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第二课时做准备。</p><p>14、奇特的梦</p><p>教学目标</p><p>(一)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奇特之处。</p><p>(二)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p><p>(三)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p><p>教学重点和难点</p><p>重点: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突显个性,力求创新。</p><p>难点: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塑造。</p><p>教学准备</p><p>(学生)回忆自己做过的美梦,准备绘画工具材料</p><p>(教师)有关梦的图片、故事等资料、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创境激趣</p><p>1.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在黑暗中请学生闭上眼睛遐想:嘘——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神秘的梦幻世界。突然,传来了奇特的声音,这是谁发出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课件播放各种声响。)</p><p>2.提问:你想到了什么奇妙的事情了?</p><p>(二)畅谈梦想</p><p>1.我们平时常常会去想各种奇怪的事,因而也就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你做过怎样的梦?你的梦有什么奇特的地方?</p><p>2.对于学生的叙述,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这个梦真棒,亏你想得出来!”“后来怎样了?”“你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让学生把梦说完整、说精彩,激活想象,加深体验。</p><p>(三)欣赏评析</p><p>1.课件播放夏加尔的《梦》,让学生解析这幅作品的含义。</p><p>2.课件播放书中的电脑绘画作品和动画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p><p>3.课件播放学生优秀作品,请学生评一评表现“飞”这一主题的三幅画,并谈谈梦想的“飞”应该是怎样的。</p><p>(四)引导创作</p><p>1.梦,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都是有主题的。你想表现什么样的主题?</p><p>2.梦,色彩瑰丽神奇,但都有一个主色调。你的梦有什么样的主色调?</p><p>3.让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启发,使梦更加生动、完善。</p><p>(五)学生创作</p><p>作业要求:画一个奇特的梦。</p><p>(六)交流评价</p><p>1.以买“美梦”的形式实施评价。学生把自己描绘的梦编好故事,向同组同学述说。每组选出最佳“美梦”上台讲述,然后进行拍卖,出价最高者且能说出缘由</p><p>的中标。</p><p>2.请学生课后分组完成以“我的梦”为主题的小报一份,要求图文并茂,并在班里展示、评比。</p><p>15、淘气堡</p><p>教学领域:</p><p>造型表现</p><p>教学课时:</p><p>1课时</p><p>教学目标:</p><p>1.初步了解淘气堡的结构、功能特点等,能用拼贴的方法表现淘气堡。</p><p>2.在合作学习中练习有序地进行前后组合拼贴,提高造型表现能力。</p><p>3.在看看、说说、做做等活动中感受造型表现活动的乐趣。</p><p>教学重点:</p><p>学习用彩色纸拼贴一个好玩又好看的淘气堡。</p><p>教学难点:</p><p>发挥想象并完成个性化的拼贴效果。</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p><p>课前准备:</p><p>(学生)彩色纸张、剪刀和胶水。</p><p>(教师)多媒体课件、示范用彩纸、剪刀和胶水。</p><p>教学过程:</p><p>1、回忆揭题。出示淘气堡图片,老师提问:“你认识它吗?你玩过它吗?现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在玩耍是的感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果表现一个好玩又好看的淘气堡。”</p><p>2.欣赏探究。引导学生欣赏淘气堡并启发学生思考:“淘气堡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小组内自主学习课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淘气堡的特征。</p><p>3.学习发现:我们应该怎样表现淘气堡呢?</p><p>(1)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研究淘气堡的表现要点:抓住结构要素来造型。</p><p>(2)学生欣赏作品,自主发现拼贴表现淘气堡的方法。</p><p>(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拼贴淘气堡的步骤c</p><p>4.创作表现:学生尝试用彩色纸拼贴一个好玩又好看的淘气堡。</p><p>5.展示评价:小组内展示并互相介绍自己拼贴的淘气堡中有趣的细节。</p><p>6.欣赏拓展:除了用拼贴表现淘气堡外,你还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淘气堡的场景。</p><p>16、剪影</p><p>教学领域:</p><p>综合探索</p><p>教学课时:</p><p>1课时</p><p>教学目标:</p><p>1.通过感受光影的魅力,了解剪影的概念和基本技巧。</p><p>2.通过对剪影作品的欣赏,认识剪影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并对掌握物体特征形成基本概念。</p><p>3.在感受光影趣味,体验剪影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对生活元素的观察能力。</p><p>教学重点:</p><p>帮助学生抓住剪影对象特征先画再剪下来。</p><p>教学难点:</p><p>学会合理布局剪影图案,并完整地剪刻出来。</p><p>教学方法:</p><p>讨论法、演示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等。</p><p>课前准备:</p><p>(学生)剪刀,、黑色卡纸、双面胶等。</p><p>(教师)PPT课件、范作、示范用纸、剪刀等。</p><p>教学过程:</p><p>1、游戏导入。</p><p>(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动物连连看”的游戏,看看你们谁能最快时间把它完成。</p><p>(2)请一位同学连一连,并模仿其中公鸡的动态。</p><p>(3)用手电筒照射该同学,问:在墙壁上你们看到了什么?</p><p>(4)揭示课题: 《剪影》。</p><p>(5)教师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剪影呢?</p><p>(设计意图:挖掘生活,通过游戏环节创设具有新异感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p><p>2.欣赏。</p><p>教师提问:以上这些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与剪影有什么不同吗?</p><p>岩画,历史最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用以记录生活而创造出来的、刻画在岩壁上的图案。</p><p>这是画像砖拓印画,这个历史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朝去呢!</p><p>皮影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最早产生于2023多年前的西汉,属于“傀儡艺术”。</p><p>剪纸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吧,它是一种镂空艺术,可以用剪刀或刻刀进行创作呢!</p><p>(设计意图:为学生介绍各种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并比较得出剪影的特点。)</p><p>3.比较。</p><p>教师提问:这此岩画、画像砖拓印画、皮影和民间剪纸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那么它们与剪影的不同点在哪里呢?</p><p>教师小结:剪影与其他作品的不同,关键在于它是重点抓型,不太注重细节。</p><p>请同学们欣一些动物影剪作品。</p><p>教师提问:你们看见了哪些小动物呢?</p><p>(蜗牛、刺猬、公鸡、毛功、,猪、水牛、猴子、麻雀、老鹰等。)</p><p>为什么你会说这是蜗牛呢?它哪里像蜗牛啊?</p><p>为什么你会说这个是老鹰呢?它有什么特征吗?</p><p>教师提问:那么多可爱的小家伙,你们最喜欢谁啊?</p><p>给学生两分钟时间,用剪刀从纸上剪出那个最喜欢的动物。</p><p>(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积累创作素材,初步体验剪的乐趣。)</p><p>4.分析。</p><p>教师:同学们,让你剪好的动物跳到我们桌上来吧。</p><p>挑选其中某些学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说一说。</p><p>教师提问:这几件作品剪得好吗?好(或者不好)在哪里呢?</p><p>学生观察回答。</p><p>教师再问:如果想要剪得更加像,你们有什么办法呢?</p><p>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p><p>教师小结:为了让剪出的影子和原形更加像,我们可以在剪之前把对象画在纸上,或者把对象贴在我们的纸上,再来动剪刀。</p><p>(设计意图:分析讨论第一次创作失败的原因。)</p><p>5.再创。</p><p>(l)出示创作要求。</p><p>(2)教师巡视,给予指点。</p><p>6.展示。</p><p>(1)学生展示作品,自述作品名称及内容,并互评作品。</p><p>(2)教师总评学生作品,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p><p>(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p><p>17、剪花边</p><p>教学目标:</p><p>1.使学生掌握花边剪纸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p><p>2.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p><p>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勤动脑、多动手可使生活更美。</p><p>教学重点和难点</p><p>重点:折剪出花边纹样。</p><p>难点:花边纹样的设计。</p><p>教学准备</p><p>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各种规格白色与彩色纸;剪刀等。</p><p>学具准备:长条形彩色纸每人三张;剪刀等。</p><p>教学过程</p><p>一、组织教学</p><p>检查学生所带用具情况</p><p>二、欣赏导入新课</p><p>1.出示范图一(各种简单的对称花边)</p><p>现在老师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变得更美了!</p><p>2.出示范图二(用范图一的花纹剪出的花边)</p><p>原来老师把这些花边变成了剪纸花边,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剪花边。</p><p>板书课题:剪花边</p><p>3.出示范图三:说明花边在生活当中的应用。</p><p>小结:经过装饰的物品更美。</p><p>4.示范制作步骤。</p><p>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先剪出一条横的花边,再剪出一条竖的花边)</p><p>(1) 设计单位纹样,注意要对称;</p><p>(2) 将长条型纸对折几次,每次一定要对整齐;</p><p>(3) 将设计出的一半画好在对折的纸上,剪去部分涂成灰色;</p><p>(4) 剪纸,剪的时候要胆大心细,将边剪整齐;注意不要把连续的地方剪断。展开既成。</p><p>提示: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花边呢?我们可以把花边设计成:动物花边,植物花边,人物花边。(请学生欣赏花边作品)</p><p>现在你们可以想象出比范图更美丽的花边来吗?</p><p>三、学生作业 分大组竞赛</p><p>每人剪出2-----3条不同的花边,将优秀作业 展示在黑板上。 (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p><p>四、总结 评议</p><p>师总结:今天,我们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花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勤动手,我们就能够剪出更多美丽的东西,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p><p>19 、手拉手,好朋友</p><p>教学目标:</p><p>1.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p><p>2.通过研究探索,启发学生运用对称的原理,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连续纹样。学习正确折叠纸张,运用简便方法设计纹样,以及运用正确的制作方法。</p><p>3.通过剪纸制作手拉手的好朋友,使学生感受友情的温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p><p>教学重点: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用剪、折、添画的方法制作一组手拉手的纸人。</p><p>教学难点:能用正确的折叠方法折叠纸张,使剪出的纸人连在一起。</p><p>课前准备</p><p>(学生)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分成4-6人的小组并选好组长</p><p>(教师)课件(事先录制小朋友一起手拉手游戏、舞蹈的场面)、范例、彩色纸、剪刀、彩色水笔、胶水等</p><p>教学过程</p><p>1.欣赏引入,表达感受。</p><p>(1)出示课件:播放和好朋友一起游戏、手拉手快乐舞蹈的录像。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以及对录像的感受。引出课题《手拉手,好朋友》。</p><p>(2)出示课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连续纹样的形式美和节奏美,感受拉手纸人的趣味性以及表现方法的多样性。</p><p>2.问题研究,小组学习。</p><p>(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剪出手拉手的纸人?书中介绍了哪些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p><p>(2)学生小组研究、讨论问题,尝试剪纸。教师巡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p><p>3.汇报交流,激发创意。</p><p>(1)请学生代表示范连续纹样的剪制方法。</p><p>(2)教师适当补充示范、讲解。</p><p>(3)欣赏作品,讨论:你想表现的好朋友是谁?如何解决拉手的问题?</p><p>4.布置作业,创作表现。</p><p>(1)作业要求:用折、剪、添画的方法做“手拉手的好朋友”。</p><p>(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p><p>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p><p>(1)小组内展示作品,互评作业。</p><p>(2)小组长介绍自己小组的作业情况,全班评,教师小结。</p><p>6.课后延伸,启发创新。</p><p>(1)教师出示6个大小、造型相同的单个形象,提问:有没有办法让这些好朋友手拉手?</p><p>(2)在学生讨论后,出示利用插接组合连续的范例让学生欣赏。</p><p>(3)建议学生课余时间尝试做用其他方法组合的手拉手的动物玩具。</p><p>《能站立的折纸动物》教学目标:</p><p>1.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立体造型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p><p>2.对动物的造型表现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p><p>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与制作,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p><p>重点、难点:</p><p>重点: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平面思维向立体形象思维的转换,研究与实践动物站立的方法。</p><p>难点: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根据多种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和制作。</p><p>教学过程:</p><p>一、导入</p><p>今天这节美术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袤的森林和宽阔的草原,去看看动物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吧!比比哪位小朋友发现的动物种类最多。(录像)</p><p>它们的生活真是太精彩了,你刚才发现了哪些动物?</p><p>小结:大自然真是伟大,创造出了这么多形态各异的动物。接下来让我们再进一步的去欣赏一下吧。</p><p>二、展开</p><p>1、 欣赏图片:有这么多动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呢?能对它做个简单的介绍吗?学生说动物身体造型特点和身上的图案花纹(板画)</p><p>2、 这些可爱的动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以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动物雕塑作品。</p><p>3、你看了这些雕塑作品有什么感受?</p><p>虽然他们使用的材料不同,但雕塑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立体的能够站立)</p><p>4、 我们今天也要来制作一只立体的能站立的动物。但用的材料却是一张纸,一张纸怎么能站得住呢?请小朋友帮章老师想个办法,怎样让一张纸很快的站起来呢?(请学生上来)</p><p>其实让一张纸站起来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折、可以卷……</p><p>5、 今天我们美术课就采用折的方法吧。来制作一只能站立的折纸动物(课题)</p><p>6、拿到一张纸你可以根据你想做的动物形象来选择:对折、二折、三折</p><p>7、“猪”的身体折了几次?(一次)</p><p>如果你要制作的动物头部和背部高度基本一致,你就可以把头和身体画在一起一次性完成。注意:对折的地方不能剪。</p><p>哪些动物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鳄鱼、熊、豹……)</p><p>如果头部略高,你可以分头和身体两部分,把头部剪下来贴到动物的身体上。哪些动物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狮子、兔子、牛)</p><p>如果想做斑马,就要对折两张纸,把头部和身体再组合起来。哪种动物可以用这种方法?(长颈鹿)最后可以用画和贴的方法把动物身上的花纹布置好,一只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就完成了。</p><p>三、学生作业</p><p>1、通过折、画、剪、贴等方法制作一只能站立的动物。</p><p>2、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动物乐园”。</p><p>四、作业展评</p><p>1、学着模仿你所制作的动物的行走或叫声到台上来,让同学猜猜你制作的是什么动物。</p><p>3、 同学评价作业。</p><p>教学反思:</p><p>也许是我觉得学生比较喜欢动物,也许是我觉得上动物的内容课堂效果比较好,经过简单的挑选,我就确定了开课的内容——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在备课中我找到了许多有关动物的资料,并经过精选,挑选了一段介绍动物的精彩录像和一些动物图片。的确,学生被出示的画面所深深的吸引,所制作出来的作品生动,充满童趣。</p><p>20 、剪纸欣赏</p><p>教学目标:</p><p>1.初步认识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一般特点和审美情趣。</p><p>2.了解剪纸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情趣的联系,并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p><p>3.认识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对民间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p><p>教学重点:</p><p>了解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民间剪纸的喜好和独特感受。</p><p>教学难点:</p><p>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在欣赏中大胆交流并表达。</p><p>课前准备:</p><p>(学生)剪刀、彩纸、胶水。</p><p>(教师)欣赏课件、资料(传统民间剪纸图片、作品,现代剪纸作品)、剪纸制作流程图、剪刻纸工具、系列资料光碟等。</p><p>教学过程</p><p>1.看一看,听一听。</p><p>(1)剪花娘子——库淑兰。</p><p>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艺术大师。出示“剪拖娘子”库淑兰的照片。</p><p>教师:你们知道这位老人吗?她就是民间剪纸大师——“剪花娘子”库淑兰。</p><p>教师简单介绍库淑兰的艺术生平: “剪花娘子”库淑兰,中国剪纸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一生坎坷却从不向命运屈服,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剪纸艺术风格。老人已经去世,让我们深深地为她祝福,并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c</p><p>花丛中盘腿而坐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说: “这就是我!”下面就让“剪花娘子”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剪纸独特的魅力吧!</p><p>出示课题: 《剪纸欣赏》。</p><p>(2)了解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制作工具和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p><p>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前的北朝2023年9月30日,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3)谈话热身:出示《虎》剪纸作品,探讨表现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之美。</p><p>比一比同一题材的剪纸作品和绘画作品、照片、民间玩具等艺术形式的异同。</p><p>小结:千百年来,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民喜爱。</p><p>2.探一探,说一说。</p><p>在民间剪纸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大、样式最多、题材丰富、最有代表性的门类就是窗花。</p><p>(1)欣赏老师剪一个团花和花边作品,并将作品美化教室。</p><p>小结过渡:新春时节,阳光照进居室,透过亮堂堂的居室,把绚丽精美的窗化花托显出来。窗花,凝聚着农家一年来的辛劳,,抒发了农民质朴的情感,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它在的故事,更寄托着新一年的希望。它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光明、祥和和美好的印象,给世世代代的农民带来了多少期盼和憧憬。</p><p>(2)欣赏不同形式、类别和题材的剪纸作品,初步感受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美。</p><p>按小组分发不同种类的剪纸,讨论与传统民俗的关系:①春节与窗花;②过年与过门笺;③元宵节与灯仡;④婚俗与喜花;⑤服饰与花样;⑥民居与装饰等,,</p><p>分类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的内容点击课件中的链接。</p><p>(3)分小组介绍研究成果:最喜欢的作品以及艺术特色。</p><p>3.找一找,想一想。</p><p>(1)欣赏特种剪纸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p><p>(2)探究教材第44页中《福寿三多》的寓意。</p><p>通过“我知道”的抢答方式,分小组寻找出教师分发的学习资料中表达吉祥寓意的剪纸形象。</p><p>(3)说一说,在剪纸造型中,艺术家是怎样进行夸张和变形的。</p><p>4.学一学,剪一剪。</p><p>(1)欣赏不同形式、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窗花,体味窗花的艺术之美。</p><p>(2)比较南北方剪纸的特点,并简单说一说不同的感受。</p><p>(3)学剪一个简单的团花,交流各自的感受</p><p>5.探一探,访一访。</p><p>总结: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在创作手法非常浪漫,其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观察,在众多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添加、复合、重组,创造出了一个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p><p>(1)欣赏中外艺术剪纸,品味剪纸的艺术之美。</p><p>(2)小知识:剪纸的不同表现手法,阴刻剪纸和阳刻剪纸,并进行连线游戏。(注:本环节可做选用的拓展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可接受程度来进行教学,不作学习知识点。)</p><p>(3)走访或邀请当地的剪纸艺术家(或民间艺人),感受本土的剪纸文化。</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