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冀教版)
<p><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12%" border="1"><tbody><tr><td width="12%"><p>教学内容</p></td><td width="43%" colspan="4"><p>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色彩的对比</p></td><td width="10%" colspan="2"><p>课 型</p></td><td width="33%" colspan="2"><p>新 授 课</p></td></tr><tr><td width="12%"><p>教材分析</p></td><td width="87%" colspan="8"><p>《色彩的对比》是一节色彩知识课。色彩具有多样性,当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表现出差别,产生比较作用时,就产生了色彩对比。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有些色彩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强烈的、活跃的,有些色彩的对比则相对较为柔和。</p></td></tr><tr><td width="12%"><p>教学目标</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8"><p>1.</p><p>知识和技能: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提高对色彩的感觉和辨识能力;</p><p>2.</p><p>过程和方法:欣赏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之美;</p><p>3.</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胆尝试运用对比色进行美术创作。</p></td></tr><tr><td width="18%" colspan="3"><p>重点、难点和关键</p></td><td width="81%" colspan="6"><p>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感受学习色彩对比的重要性。</p><p>2、理解什么是对比和什么是色彩对比。</p><p>3、准确的画出色环</p></td></tr><tr><td width="15%" colspan="2"><p>教学具准备</p></td><td width="36%" colspan="2"><p>彩色笔 尺子 图画纸</p></td><td width="12%" colspan="2"><p>课时安排</p></td><td width="11%" colspan="2"><p>2课时</p></td><td width="24%"><p>本学期第1课时</p></td></tr><tr><td width="52%" colspan="4"><p>教师活动</p></td><td width="47%" colspan="5"><p>学生活动</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2%" colspan="4"><p>一、情境导入</p><p>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感受学习色彩对比的重要性。</p><p>⑴理解什么是对比和什么是色彩的对比。</p><p>⑵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理解色彩之间存在对比的意义。通过欣赏身边的色彩或是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让学生思考“如果世间万物只有一种色彩你会感觉怎样?”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色彩之间的对比作用,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现在这样的五彩斑斓,充满活力。</p><p>二、探索新知</p><p>抓住重点,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p><p>色彩的对比分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本节课所学的色彩对比主要是指色彩之间所呈现的比较强烈的色相对比。</p><p>色相对比是指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在生活及美术作品中无处不在,在各种不同颜色的对比中,以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之间形成的对比最为强烈,由于它们之间是互为补色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补色对比。教学时,可以先从补色对比入手进行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强烈的色彩对比之美。</p><p>欣赏感受色彩对比之美,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定要把色彩知识的学习与感受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p><p>例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绘画作品中都使用了哪些主要的颜色?</p><p>这些颜色之间的对比程度怎样?</p><p>你认为画家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想表达什么?</p><p>画面上的色彩对比给你什么样的感受?</p><p>指导学生用对比色创作美术作品。</p><p>三、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p><p>(3)让学生运用对比色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创作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思考:</p><p>你创作的主题是什么,是否适合用对比色来表现,为什么?</p><p>你打算利用怎样的对比色来作画?</p><p>你想利用这样的对比色表达怎样的感受?</p><p>四、作品展评</p><p>学生作品完成后,在讲评活动中,大家谈论的主题也要一直围绕着感受与认识色彩对比来进行。</p><p>五、课堂小结</p><p>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下节课所需画画材料。</p></td><td valign="top" width="47%" colspan="5"><p>学生1、我觉得色彩的对比可以从它们自身的颜色差别、它们的明暗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p><p>学生2、可以通过颜色是鲜艳还是灰色点和它们对视觉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p><p>……</p><p>学生进行实际操作</p></td></tr><tr><td width="12%"><p>教学反思</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8"></td></tr><tr><td width="108"> </td><td width="18"> </td><td width="31"> </td><td width="279"> </td><td width="40"> </td><td width="60"> </td><td width="24"> </td><td width="70"> </td><td width="207"> </td></tr></tbody></table></p><p>月</p><p>17</p><p>节</p><p><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12%" border="1"><tbody><tr><td width="12%"><p>教学内容</p></td><td width="43%" colspan="3"><p>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第二课 色彩的调和</p></td><td width="11%" colspan="3"><p>课 型</p></td><td width="32%" colspan="3"><p>新 授 课</p></td></tr><tr><td width="12%"><p>教材分析</p></td><td width="87%" colspan="9"><p>《色彩的调和》是继色彩的对比之后的又一节色彩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调和之美。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颜色,颜色之间就会形成色彩对比关系,只不过是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强对比和弱对比之分而已。在《色彩的对比》一课中,我们重点让学生感受色彩之间存在的比较强烈的对比,而《色彩的调和》一课则着重于让学生体验色彩之间因为存在着弱对比关系而形成的比较协调的色彩感觉。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起色彩的调和时,主要是指邻近色和同类色。在色轮中,凡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都比较弱,我们称之为邻近色。同类色指的是在同一色相中不同颜色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同类色。</p><p>同类色或邻近色的相互搭配使用,给人协调统一、层次丰富的美感。</p></td></tr><tr><td width="12%"><p>教学目标</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9"><p>1.</p><p>知识和技能:学习色彩知识,理解色彩调和的含义;</p><p>2.</p><p>过程和方法:欣赏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感受协调的色彩所富有的美感;</p><p>3.</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运用色彩的调和知识创作美术作品。</p></td></tr><tr><td width="18%" colspan="3"><p>重点、难点和关键</p></td><td width="81%" colspan="7"><p>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色彩的调和,感受学习色彩的调和的重要性。</p><p>2、理解什么是调和、什么是色彩调和。</p><p>3、 让学生体验色彩之间因为存在着弱对比关系而形成的比较协调的色彩感觉</p></td></tr><tr><td width="15%" colspan="2"><p>教学具准备</p></td><td width="42%" colspan="3"><p>水粉颜料 调色板 颜料桶 图画纸</p></td><td width="12%" colspan="3"><p>课时安排</p></td><td width="11%"><p>2课时</p></td><td width="19%"><p>本学期第3课时</p></td></tr><tr><td width="57%" colspan="5"><p>教师活动</p></td><td width="42%" colspan="5"><p>学生活动</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61%" colspan="6"><p>一、情境导入</p><p>复习色彩的对比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色彩的强对比引到色彩的弱对比上来,让学生理解色彩调和的含义。</p><p>可以同时出示一幅色彩对比很强烈的作品和一幅色彩对比比较弱的作品,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幅作品色彩的不同感觉,并在色相环中,找一找这些色彩所在的位置,看看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规律。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在色相环中,色相对比距离为120°~180°的为强对比类型,色彩的对比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具有刺激性。而色彩之间的距离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相对对比关系弱,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我们可以把呈现这类对比关系的色彩称之为相互调和的色彩。</p><p>二、探索新知</p><p>(2)清晰界定邻近色和同类色的含义。</p><p>色彩的调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我们称邻近色和同类色是相互调和的色彩。</p><p>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等美术活动,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邻近色和同类色的概念。(出示课件)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风景、设计作品或绘画作品来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临近色之间的关系。(比如朱红与橘黄,朱红以红为主,里面略有少量黄色;橘黄以黄为主,里面有少许红色,虽然它们在色相上有很大差别,但在视觉上却比较接近。在色轮中,凡在60°范围之内的颜色都属邻近色的范围)。</p><p>同类色则比邻近色更加接近,它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如红颜色中有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橘红等等种类,黄颜色中又有深黄、土黄、中黄、橘黄、淡黄、柠檬黄等等区别。</p><p>变色龙有什么特点?</p><p>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p><p>变色龙是怎样通过改变颜色来保护自己的?</p><p>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动物或现象?</p><p>通过这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对相互调和的色彩有个直观的感受。</p><p>(4)重点欣赏绘画作品中是怎样运用协调的色彩的。</p><p>以《初踏黄金路》为典型作品供学生欣赏。</p><p>向学生提问:画面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p><p>主要色调是什么?</p><p>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调和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够使整个画面色彩协调统一。</p><p>三、教师指导 学生实践</p><p>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本课的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运用调和色来创作一幅美术作品,作品的主题可以自定。绘画时提醒学生提前构思画面的主色调。</p><p>四、作品展评</p><p>学生作品完成后,可进行展览讲评。</p><p>五、课堂小结</p><p>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下节课所需画画材料。</p></td><td valign="top" width="38%" colspan="4"><p>学生1、我通过在色环中找对应颜色发现如果两个颜色之间的角度比较大,则对比强,角度小则相反。</p><p>……</p><p>学生进行动手画两幅作品去理解色彩调和的意义。</p></td></tr><tr><td width="12%"><p>教学反思</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9"></td></tr><tr><td width="105"> </td><td width="21"> </td><td width="26"> </td><td width="316"> </td><td width="12"> </td><td width="37"> </td><td width="48"> </td><td width="17"> </td><td width="95"> </td><td width="161"> </td></tr></tbody></table></p><p>月</p><p>8</p><p>节</p><p><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12%" border="1"><tbody><tr><td width="12%"><p>教学内容</p></td><td width="44%" colspan="3"><p>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用表现性色彩来表现</p></td><td width="11%" colspan="2"><p>课 型</p></td><td width="32%" colspan="3"><p>新 授 课</p></td></tr><tr><td width="12%"><p>教材分析</p></td><td width="87%" colspan="8"><p>纵观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画家在设色时基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写实性方法,再现画家眼中感受到的客观世界色彩的真实,我们称之为再现性色彩。另一种是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主观地选择、搭配色彩,以表现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我们称这类色彩为表现性色彩,也有人称之为主观性色彩。</p><p>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是色彩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及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色彩,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色彩是绘画艺术再现和表现的重要手段,色彩的表现方法并不只局限于再现性色彩的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每一种颜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感觉和表现色彩。</p></td></tr><tr><td width="12%"><p>教学目标</p><p>(</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8"><p>1.</p><p>知识和技能:欣赏与感受不同色彩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p><p>2.</p><p>过程和方法:了解表现性色彩的特点。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打破脑海中“固有色”的限制,用主观性色彩创作美术作品。</p><p>3.</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色彩的驾驭及表现能力,表达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感受。</p></td></tr><tr><td width="17%" colspan="3"><p>重点、难点和关键</p></td><td width="82%" colspan="6"><p>1、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p><p>2、鼓励学生大胆地利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去进行表现。</p><p>3、学生选择喜欢的人或风景自定主题绘画。</p></td></tr><tr><td width="15%" colspan="2"><p>教学具准备</p></td><td width="42%" colspan="3"><p>水粉颜料 调色板 颜料桶 图画纸</p></td><td width="11%" colspan="2"><p>课时安排</p></td><td width="11%"><p>2课时</p></td><td width="19%"><p>本学期第3课时</p></td></tr><tr><td width="57%" colspan="5"><p>教师活动</p></td><td width="42%" colspan="4"><p>学生活动</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7%" colspan="5"><p>一、情境导入</p><p>1、在开始上课时,有必要让学生先知道什么是“主观”“主观色彩”“表现性色彩”和“用表现性色彩来表现”。</p><p>⑴可以出示色板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p><p>⑵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p><p>⑶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第11页左上角的学生作品,讨论作者是怎样运用色彩来表现这个人物的?</p><p>你从作者对色彩的运用中感受到了什么?</p><p>如果由你来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情绪你会怎么选,为什么?</p><p>鼓励学生大胆地利用自己的色彩语言去进行表现。</p><p>二、探索新知</p><p>(出示课件)欣赏画家名作,了解画家对色彩表现的不同方法。重点感受与认识那些从画家主观感受出发创作的表现性绘画。</p><p>如凡·高的《向日葵》,以强烈而丰富的金黄色阶,表现出向日葵的生命力,蕴涵着画家对生命、阳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p><p>通过欣赏、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各自特点。</p><p>然后再重点选取一幅或几幅表现性色彩来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围绕着“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家这样运用色彩你有什么感受”“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等。</p><p>三、学生创作 教师指导</p><p>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或风景自定主题绘画。</p><p>在学生开始作画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引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将自己的创造性以及童心童趣展现于色彩当中,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画面。</p><p>四、作品展评</p><p>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好的进行表扬。</p><p>五、课堂总结</p><p>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下节课所需画画材料。</p></td><td valign="top" width="42%" colspan="4"><p>学生1、我最喜欢红色</p><p>……</p><p>通过欣赏、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各自特点。</p><p>然后再重点选取一幅或几幅表现性色彩来进行讨论,讨论可以围绕着“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家这样运用色彩你有什么感受”“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等。</p><p>通过一系列的欣赏评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位画家对色彩、线条等艺术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p></td></tr><tr><td width="12%"><p>教学反思</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8"></td></tr><tr><td width="103"> </td><td width="23"> </td><td width="21"> </td><td width="326"> </td><td width="12"> </td><td width="83"> </td><td width="14"> </td><td width="95"> </td><td width="162"> </td></tr></tbody></table></p><p>月</p><p>23</p><p>节</p><p><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12%" border="1"><tbody><tr><td width="12%"><p>教学内容</p></td><td width="44%" colspan="2"><p>冀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四课我喜欢的艺术家</p></td><td width="11%" colspan="2"><p>课 型</p></td><td width="32%" colspan="3"><p>新 授 课</p></td></tr><tr><td width="12%"><p>教学目标</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7"><p>1.</p><p>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认识和了解中外美术史上至少三位艺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p><p>2.</p><p>过程和方法: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p><p>3.</p><p>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养成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良好生活态度。</p></td></tr><tr><td width="20%" colspan="2"><p>重点、难点和关键</p></td><td width="79%" colspan="6"><p>1、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p><p>2、搜集一些艺术家的资料。</p></td></tr><tr><td width="12%"><p>教学具准备</p></td><td width="45%" colspan="3"><p>课下准备的艺术家资料</p></td><td width="11%" colspan="2"><p>课时安排</p></td><td width="11%"><p>2课时</p></td><td width="19%"><p>本学期第5课时</p></td></tr><tr><td width="57%" colspan="4"><p>教师活动</p></td><td width="42%" colspan="4"><p>学生活动</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57%" colspan="4"><p>一、情境导入</p><p>课前,可以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有关中外艺术家的资料,如图片、光盘等,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丰富教学资源。</p><p>首先,提问学生“你知道的艺术家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提到的艺术家的名字。</p><p>二、探索新知</p><p>熟悉了本课提及到的艺术家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本课中未提及到的艺术大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p><p>接下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搭设一个平台,即提问学生“你喜欢的艺术家是谁?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地。对于学生恰当的评述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丧失对欣赏评述课的兴趣。</p><p>三、教师指导 学生实践</p><p>在本课的创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艺术特色。</p><p>四、作品展评</p><p>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好的进行表扬。</p><p>五、课堂小结</p><p>布置下节课所需画具。</p></td><td valign="top" width="42%" colspan="4"><p>学生进行作业汇报。</p><p>说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名字及作品</p><p>听取教师意见及建议</p></td></tr><tr><td width="12%"><p>教学反思</p></td><td valign="top" width="87%" colspan="7"></td></tr><tr><td width="103"> </td><td width="70"> </td><td width="300"> </td><td width="12"> </td><td width="83"> </td><td width="14"> </td><td width="95"> </td><td width="161"> </td></tr></tbody></table></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