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6:56:33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美术教案-《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p>[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p><p>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p><p>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p><p>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p><p>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p><p>[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p><p>2、竹子的绘画步骤。</p><p>[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p><p>2、竹叶的浓淡变化。</p><p>[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p><p>[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p><p>(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p><p>[教学过程]</p><p>一、导入</p><p>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课件—图一)</p><p>二、讲授新课</p><p>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课件—图二)</p><p>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课件—框架图三)</p><p>1、竹竿</p><p>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图四)</p><p>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p><p>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图六)</p><p>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p><p>学生讨论提出问题</p><p>2、竹枝</p><p>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p><p>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p><p>学生讨论提出问题</p><p>3、竹叶</p><p>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p><p>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p><p>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p><p>学生讨论提出问题。</p><p>4、绘画步骤的演示</p><p>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p><p>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p><p>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p><p>三、学生练习</p><p>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p><p>教师巡回指导</p><p>四、作业展评</p><p>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p><p>五、小结</p><p>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课件—图十)</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