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6:56:07

七年级活动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

<p> 七年级 第一单元 活动二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p><p>活动二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p><p>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视角来切入课题,主要通过讨论和评价的方式来使问题逐步深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学生互动进行。</p><p>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中劳动意义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作品的表面形象,让学生学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教学重点 1.劳动和艺术的关系。 2.艺术作品如何表达劳动的主题。 教学过程<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width="43"><p>教学环节</p></td><td width="300"><p>教师活动</p></td><td width="144"><p>学生活动</p></td><td width="104"><p>说明</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43"><p>1课时</p></td><td valign="top" width="300"><p>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p><p>教师提出课题:</p><p>导入:</p><p>幻灯片1</p><p>教师提问:</p><p>你认为画面主题和劳动有关系吗?</p><p>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p><p>作品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位朴实的建筑</p><p>工人,虽然并没有直接表现他劳动的场面,但通过对他外在形象的刻画,可以让观众很自然的想到他所从事的工作,进而联想起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们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p><p>幻灯片2</p><p>教师提问:</p><p>怎样表现劳动的意义?</p><p>劳动场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劳动的结果,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劳动的过程中,去观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欢乐,我们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具生命力。</p><p>幻灯3</p><p>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p><p>教师小结:</p><p>这是画家罗中立的作品,虽然和早期的写实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所表现的题材始</p><p>终都和他在农村当知青时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家在作品中不厌其烦的表现他所感受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p><p>照片中的埃及古建筑和早期的织布机都体现了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p><p>教师引入课题:</p><p>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会发现艺术作品表现的是艺术家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世界,而世界是由劳动所创造的,那么劳动的过程或者是劳动的结果再或者是劳动者本身就必然成为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p><p>劳动——艺术创造的源泉</p><p>教师提出本节可探讨问题</p><p>1.到底劳动改变了世界的什么</p><p>2.所有的创造都是积极的吗?</p><p>3.美术作品是怎样表达劳动的意义?</p><p>二、教师提问:</p><p>到底劳动改变了世界的什么</p><p>1.人自身的改变</p><p>(1)生存状态(2)意识领域</p><p>2.客观形态的改变</p><p>(1)形体(2)色彩</p><p>教师分别列举不同和劳动主题相关的题材的作品。</p><p>1.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作品</p><p>画面中的劳动人物形象可以看出对生活的满足和期望,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表现的底层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却处处显露着对生活的失望和无奈,艺术家的视线所表现的客观世界,虽然时时展现着无奈,却又处处充满着希望 。很多美术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些主题,它们从参与者的角度记录了历史的瞬间。</p><p>2.反映人的意识领域的作品</p><p>很多艺术家表现了同时代的劳动人民的意识领域,他们的反抗精神和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得到了艺术家的歌颂和赞扬,其中德国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尤其引人注目。</p><p>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家敢于创新突破传统的精神是意识领域不断进步和丰富的动力,库尔贝的作品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虽然遭到了当时学院派观点的反对,但却引导了后来的画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p><p>这幅油画作品刻画的是一位朴实农民的形象,但作品本身的意义却已经远远超出了形象所代表的外在含义</p><p>3.反映客观世界形体改变的作品。</p><p>客观世界的形体变化一直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可以从侧面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从而记录下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p><p>4.反映客观世界色彩改变的作品。</p><p>劳动改造世界的结果让大自然的色彩越来越丰富,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p><p>教师小结引入第二课题。</p><p>三、所有的创造都是积极的吗?</p><p>都市的繁华和便捷是人类创造行为的得意之作,但纯朴的乡村气息却已渐渐地远离人们的生活。</p><p>四、讨论:</p><p>教师分组:</p><p>美术作品怎样表现劳动的意义?</p><p>五、小组总结:</p><p>六、教师总结:</p><p>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全面的理解劳动在创新的过程中重要的作用,才能更深层次地表现艺术作品,使美术作品更具感染力,更能贴近生活,引起观者的共鸣,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p><p>七、思考体验:</p><p>你最熟悉的劳动过程是什么?你能把它画下来吗?</p><p>你认为人类在不断超越自我、奋发创新的同时,应该如何兼顾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你要怎样表现这个主题?</p></td><td valign="top" width="144"><p>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p><p>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p><p>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回答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p><p>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回答问题。</p><p>学生观看图片。</p><p>学生观看图片。</p><p>学生观看图片。</p><p>学生思考回答问题。</p><p>学生观看图片。</p><p>小组选择主题:</p><p>学生分组讨论本组图片所表达的主题。</p><p>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本组成员回答问题。</p><p>学生构思画面构成。</p><p>画出草图。</p></td><td valign="top" width="104"><p>学生考虑画面的形象会比较直观,教师不要急着解释,引入下一问题。</p><p>艺术家不同的作品风格并不影响主题的表现。</p><p>通过分析劳动改变世界的结果来让学生找到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劳动之间的联系</p><p>学生的思维相对要活跃一些,会想出不一样的答案, 教师要适时总结。</p><p>教师适当解释图片,重点放在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上。</p><p>美术作品有很多歌颂劳动为主题,但也应该从另一面表现人类的创造行为所带来的后果。</p><p>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里会主动地寻找和劳动相关的事情和记忆,从而使学生在情感和实践领域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悟。</p></td></tr></tbody></table></p><p>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节课可以和写生创作结合起来上,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1.教师事先布置校外写生计划,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农贸市场等地进行写生,或者拍照。 2.美术课上利用写生图片或照片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劳动的意义。 3.播放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片段。 4.学生评价劳动和艺术创作的关系。 5.教师讲解美术作品如何表达劳动的主题。 6.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资料开始构思创作草稿。 7.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从草稿到正稿的过渡。 8.教师讲解创作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9.学生完成创作过程,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小品,绘画,泥塑等。 10.教师学生一起完成展示汇演过程。 11.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意义。</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活动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