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成人物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p>春气满林香(纸本水墨) 赵根成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是艺术大师齐白石的绘画主张,指画家在描绘客观事物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它决定着艺术创作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简单地摹制、机械地翻录、自然地再现,而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一种精神创造。它要求对客观事物进行移象、变形、虚构、突出、提炼、升华,是一个“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情过程。可以说,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中国画创作。 赵根成的作品是遵循这个原则的。 我喜欢他那幅创作于2023年的工笔画作品《农家乐》。他以极富装饰性的民间年画语言,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通过母子形象的生动刻画、环境道具的图案化渲染,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生活情趣的变形夸张,又有心象处理的浪漫情怀,画出了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幸福气氛,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无限欢乐。 我也喜欢那幅言简意赅的工笔画作品《艰苦岁月》,画面虽然只表现了一个红军小战士挖野菜的情节,却以小观大,反映了我们的部队在战争年代艰苦卓绝、顽强抗敌的深刻主题。画面以白描造型,略施水墨渲染人物暗部和环境气氛,只有脸、手稍染赭色,大片空白,空心题字,朴素、简洁、清雅、悲壮,意境趋于深远。 前者满幅构图,色彩艳丽,花香鸟语,满纸生动;后者大虚大实,色彩淡逸,委婉含蓄,如歌如泣。这两幅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之所以感人,都因为他们立足于生活的真实而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只有与美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这就必然打破或改变客观生活与事物固有的常态和现状,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显然,画家偏重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这一个性反映了画家对客观存在的体验与感受,是情景交汇,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有的是直接感受,如《农家乐》,有的是间接感受,如《艰苦岁月》。赵根成的另一些工笔画作品,如以表现农家生活情趣为主题的《妮子》,为“红小鬼”造像的《流金岁月》以及表现历史人物的《东坡品茗图》《经商鼻祖》和佛教人物的《罗汉图》等作品,都是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按照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评价进行绘画和构思创作的,画家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情感、个性禀赋、性格特征等必然溶解、渗透在作品中,所以就产生不可避免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多种不同。其实,现代的几位艺术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黄胄等各自不同的艺术手法,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近年来,赵根成在经营工笔人物画的同时,又创作了一批水墨写意人物,以古典人物为切入点,注重笔墨的情韵,解脱了原来工笔画中某些线法的约束,变得轻松而率意。其作品中的灵动性以及构思立意、笔墨表达,都显现了传统文人画那种“逸笔草草”、“信笔拈来”、“聊以自娱”的绘画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在赵根成的人物画创作中,布景的树石、芭蕉、竹叶等都有着明显的青藤、八大的风格和样式的痕迹,用笔奔放,豪逸跌宕。他呈现的是花鸟画与人物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以及对中国画传统中的“写”的一种现时的文化把握,充分发挥了中国画写意的特征。</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