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1 15:29:46

安徽省级示范高中2023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带解析Word版)

<p>2023-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地理</p><p>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p><p>注意事项:</p><p>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p><p>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p><p>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p><p>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p><p>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p><p>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p><p>第I卷选择题共50分</p><p>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p><p>近期热映的《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023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p><p>据此回答下列题。</p><p> </p><p>1. 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p><p>A. 安全的宇宙环境</p><p>B. 适宜的温度范围</p><p>C. 适中的日地距离</p><p>D. 稳定的太阳光照</p><p>2. 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是()</p><p>A. 地月系    B. 太阳系</p><p>C. 河外星系    D. 银河系</p><p>【答案】1. B    2. D</p><p>【解析】</p><p>【分析】</p><p>考察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相关知识点。</p><p>【1题详解】</p><p>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会受影响的是地球本身,正是因为地球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交替现象,有了白天接受光照温度相对较高黑夜温度较低的变化,不自转仍然有昼夜交替现象,但是昼夜交替周期很长,面对太阳一侧温度较高,背对一侧则比较低,昼夜温度变化范围变大。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停止自转无关,宇宙环境不会发生变化,月地距离也不会发生变化太阳光照依然较稳定。因此正确答案选B, A C D错误。</p><p>【2题详解】</p><p>地球虽然弹射出太阳系。然后又经历2023年的星际流浪,依然位于银河系之内,但是在太阳系之外。正确答案选D。</p><p>【点睛】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p><p>北京时间2023年12月8日02时23分,搭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嫦娥”再次开启耗时约半个月的“奔月之旅”,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重要使命。</p><p>据此完成下列小题。</p><p>3. “嫦娥四号”顺利升空时,位于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华人收看该视频直播的当地区时约为</p><p>A. 7日23时23分    B. 7日13时23分</p><p>C. 8日02时23分    D. 8日15时23分</p><p>4. “嫦娥四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接触到最多的天体是</p><p>A星云    B. 行星际物质    C. 彗星    D. 小行星</p><p>5. 最可能影响或干扰“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与地球之间信息传输的是</p><p>A. 地月距离    B. 月球引力    C. 太阳辐射    D. 太阳活动</p><p>【答案】3. B    4. B    5. D</p><p>【解析】</p><p>【3题详解】</p><p>该题考查时差计算。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纽约时间为西五区的区时,根据所学知识,纽约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3小时,北京时间2023年12月8日02时23分“嫦娥四号”顺利升空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纽约时间应为12月7日13时23分,故选B。</p><p>【4题详解】</p><p>“嫦娥四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涉及到地月系这一天体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星际物质是填充在太阳系的物质,太阳系内较大的天体,如行星,小行星和彗星都运行在其间,因此“嫦娥四号”接触到的最多的天体是行星际物质,B对;</p><p>星云、彗星、小行星不属于地月系内天体,排除A、C、D。</p><p>故正确答案为B。</p><p>【5题详解】</p><p>地月距离、月球引力、太阳辐射等,不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A、B、C错误。</p><p>太阳活动干扰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耀斑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传送,故选项中最可能影响或干扰“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信息传输的是太阳活动,D对;</p><p>故正确答案为D。</p><p>【点睛】</p><p>2023年4月,丹麦奥胡斯大学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太阳有一天可能会用比往常强烈数千倍万倍的超级耀斑“轰炸”地球,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p><p>据此完成下列各题。</p><p>6. 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超级耀斑”,说法正确的是</p><p>A. 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B. 每11年必爆发一次</p><p>C. 温度比其他区域低    D. 肉眼可以直接观测</p><p>7. “超级耀斑”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的主要原因是</p><p>A. 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    B. 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通讯</p><p>C. 带来大量能量,使得地球大气异常升温    D. 会产生极光现象</p><p>【答案】6. A    7. C</p><p>【解析】</p><p>【6题详解】</p><p>耀斑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是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温度比其他区域高,不可使用肉眼直接观测;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而不是每11年都必须爆发。故选A。</p><p>【7题详解】</p><p>从材料中“大气层沸腾”可以判断“超级耀斑”会带来大量能量,使地球大气异常升温;“磁暴”、影响无线电通讯和极光都不至于让生命灭绝。故选C。</p><p>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p><p>据此回答下列小题。</p><p>8. 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p><p>A. 太阳    B. 地球    C. 月球    D. 哈雷彗星</p><p>9. 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p><p>A. 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B. 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p><p>C. 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D. 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p><p>【答案】8. A    9. D</p><p>【解析】</p><p>【分析】</p><p>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p><p>【8题详解】</p><p>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 它的母星是橙矮星,故“橙矮星”是恒星,与太阳是一类天体;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哈雷彗星是彗星。选A正确。</p><p>【9题详解】</p><p>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是恒星与行星的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适当的体积和质量,有厚厚的大气,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的水。与形态特征、与地球的距离、及组成物质关系不大。选D正确。</p><p>【点睛】地球是太阳系的恒星,也是太阳系目前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即是日地距离适中、质量和体积适中及液态的水。</p><p>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用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结合二十四节气图。</p><p>据此完成下列小题。</p><p> </p><p>10. 元旦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的节气是</p><p>A. 清明    B. 小暑    C. 寒露    D. 小寒</p><p>11. “惊蛰”节气古解为“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从惊蛰到夏至期间铜陵市</p><p>A. 昼渐长,正午杆影渐长    B. 正午太阳高度降低,日地距离渐远</p><p>C. 昼渐长,正午杆影渐短    D. 降水量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p><p>【答案】10. D    11. C</p><p>【解析】</p><p> 10题详解】</p><p>根据材料中各个节气的相对位置,元旦日期为1月1日,处于冬至日和立春日之间,小寒最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p><p>【11题详解】</p><p>根据材料,惊蛰节气在春分前,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靠近赤道。</p><p>从惊蛰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铜陵市昼渐长,正午杆影渐短,A错,C对;</p><p>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日地距离渐远,B错。降水量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增强,D错。</p><p>故正确答案为C。</p><p>【点睛】</p><p>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p><p>据此回答下面小题。</p><p>12. “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p><p>A.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    B. 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向南移</p><p>C. 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向北移    D.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移</p><p>13. “数九”期间,我国北方地区</p><p>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 昼短夜长,昼长渐短</p><p>C. 气温越来越高    D. 日出时间不断提前</p><p>【答案】12. C    13. D</p><p>【解析】</p><p>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p><p>【12题详解】</p><p>数九从冬至12月22日开始,到九尽桃花开始距冬至有81天,即3月1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还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C正确。</p><p>【13题详解】</p><p>“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还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我国北方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昼短夜长,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大。D正确。</p><p>我国《物权法》规定,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据此完成下列小题。</p><p> </p><p>14. “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p><p>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p><p>15. 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p><p>A. 广州    B. 北京    C. 合肥    D. 成都</p><p>【答案】14. D    15. B</p><p>【解析】</p><p>【14题详解】</p><p>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楼房的影长最长;我国日照时间最短的时节是冬至日,所以“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应是冬至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p><p>【15题详解】</p><p>根据所学知识,楼房间距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低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楼房影子短,楼间距短;高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楼房影子长,楼间距宽。四地中北京纬度位置最高,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间距最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p><p>马尔代夫共和国是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由一千多个珊瑚岛屿组成,首都马累。该国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上海的王先生利用“春节”假期前往马尔代夫(73°E,4°N)旅游,下图为其选择的航班时刻表。</p><p>读图回答下列各题。</p><p> </p><p>16. 本次航班到达马累时间是“17:55”,这个时间指的是</p><p>A. 北京时间    B. 马累的地方时    C. 73°E地方时    D. 马尔代夫所在时区的区时</p><p>17. 与上海相比,马尔代夫</p><p>A. 自转角速度快    B. 自转线速度快    C. 公转速度慢    D. 地方时早</p><p>【答案】16. D    17. B</p><p>【解析】</p><p>本次航班从上海出发时,北京时间是12:25,行程8小时30分,到达马累是时,北京时间是20:55,此时东5区的区时是17时55分。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p><p>【16题详解】</p><p>本次航班从上海出发时,北京时间是12:25,行程8小时30分,到达马累是时,北京时间是20:55,此时东5区的区时是17时55分。题目中到达马累时间是“17:55”,这个时间指的是马尔代夫所在时区的区时,D对。A、B、C错。</p><p>【17题详解】</p><p>与上海相比,马尔代夫的纬度低,自转角速度相同,A错。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马尔代夫的自转线速度快,B对。公转速度相同,C错。马尔代夫的经度偏西,地方时晚,D错。</p><p>读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各题。</p><p> </p><p>18. 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p><p>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p><p>B.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③的全部</p><p>C. ②是软流层</p><p>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p><p>19.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p><p>A. 莫霍界面附近    B. 上、下地幔之间</p><p>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 内、外核之间</p><p>【答案】18. D    19. C</p><p>【解析】</p><p>该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p><p>【18题详解】</p><p>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读图可知,海洋中有地壳,A错。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①②为硅铝层和硅镁层为地壳,③为上地幔,B错。②是硅镁层,C错。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D对。故选D。</p><p>【19题详解】</p><p>读图可知,图中地震波在距离地表2023千米以上地区速度最快,2023千米处 古登堡面,故选C。</p><p>下图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高空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图中X、Y、Z为气压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p><p> </p><p>20. 该区域的位置及高空气压中心分别是( )</p><p>A. 北半球;高气压</p><p>B. 北半球:低气压</p><p>C. 南半球;高气压</p><p>D. 南半球:低气压</p><p>21. 此时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 ( )</p><p>A. 气压高、晴朗    B. 气压高、阴雨</p><p>C. 气压低、阴雨    D. 气压低、晴朗</p><p>【答案】20. B    21. A</p><p>【解析】</p><p>本题考查气压中心的判读及天气影响。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风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是低气压中心;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风是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高空摩擦力小,风是沿等压线吹,图示是北半球高空低压中心。图示高空大气为低气压中心,对应的地面是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多晴朗。</p><p>【20题详解】</p><p>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风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是低气压中心;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风是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风是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高空摩擦力小,风是沿等压线吹,图示是北半球高空低压中心。选B正确。</p><p>【21题详解】</p><p>图示高空大气为低气压中心,对应的地面是高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多晴朗。选A正确。</p><p>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热岛强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p><p>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p><p> </p><p>22. 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p><p>A. 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    B. 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p><p>C. 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 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p><p>23. 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p><p>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p><p>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p><p>【答案】22. D    23. B</p><p>【解析】</p><p>【22题详解】</p><p>根据图示曲线,该城市热岛强度,晴天热岛强度在12点左右低于阴天,A错误。阴天时仍存在热岛效应,热岛效应程度较小,B错误。晴天上午8时左右,热岛强度最大,C错。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D正确。</p><p>【23题详解】</p><p>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根据曲线数值,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①对。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不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②错。城市热岛效应与海陆热力环流无关,③错。峰值时刻与早晚上下班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④对。B对,A、C、D错。</p><p>【点睛】该城市热岛强度,晴天热岛强度在12点左右低于阴天。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根据曲线数值,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城市人口密度高于郊区。</p><p>近年来,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在我国北方地区蓬勃发展。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p><p> </p><p>24. 夜间,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料大棚穹顶,首要目的是</p><p>A. 增加室内外温差    B. 减少病虫害</p><p>C. 减少水分蒸发    D. 减少能量损耗</p><p>25. 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p><p>A. 光照太强    B. 热量不足</p><p>C. 日温差较小    D. 年温差较小</p><p>【答案】24. D    25. C</p><p>【解析】</p><p>【24题详解】</p><p>根据所学知识,温室大棚保温作用和大气逆辐射的原理是一样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以长波辐射补偿地面所损耗的热量,即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夜间,没有太阳辐射,气温下降,为了保持温室内的较高气温,农户用草垫覆盖塑性玻璃温室穹顶,起到隔热的作用,这是为了减少能量损耗,故正确答案为D。</p><p>【25题详解】</p><p>光照条件一般在大棚内外没有太大差别,A错误;</p><p>在冬季大棚里的热量条件要好于自然界的,B错误;</p><p>大棚里的蔬菜由于昼夜温差小而养分积累不如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C正确;</p><p>蔬菜生长期较短,与年温差关系不大,D错误。</p><p>故正确答案为C。</p><p>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p><p>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满分50分。</p><p>26.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p><p> </p><p>(1)地震波在地面下2023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该不连续面叫做_______界面。</p><p>(2)火山爆发时,喷发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图中_______(选填①②③④),名称为_______ (填内部圈层名称)。</p><p>(3)①为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其与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_______。</p><p>【答案】    (1). 古登堡    (2). ②    (3). 地幔    (4). 地壳    (5). 岩石圈</p><p>【解析】</p><p>【详解】(1)地震波在地面下2023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减慢,该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p><p>(2)火山爆发时,喷发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图中②位置,名称为地幔。</p><p>(3)①为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其与上地幔顶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p><p>27.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p><p>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用其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的登封观星台(113°E,34°N)上的“量天尺”,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量天尺”,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每天正午时,“量天尺”的影子会投影到“长堤”上。</p><p> </p><p>(1)右图中,当地球由甲处向乙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半球,河南登封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此时段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p><p>(2)当测得“量天尺”在“长堤”上正午日影为一年中最长时,地球位于右图中公转轨道上的__________处,该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p><p>(3)当测得“量天尺”在“长堤”上正午日影达一天中最短,此时的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当地时间为__________。</p><p>【答案】    (1). 南;    (2). 昼渐长、夜渐短;    (3). 先变快后变慢;    (4). 甲;    (5). 冬至;    (6). 12:28;    (7). 12:00。</p><p>【解析】</p><p>【分析】</p><p>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规律。</p><p>【详解】(1)当地球由甲处向乙处运动期间,也就是从冬至向春分的时段,此时还处于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向赤道移动,河南登封昼渐长、夜渐短。此时段由于经过了1月初的近日点,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先变快再变慢。</p><p>(2)当测得“量天尺”在“长堤”上正午日影为一年中最长时,也就是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该日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上的甲处,该日节气为冬至。</p><p>(3)当测得“量天尺”在“长堤”上正午日影达一天中最短时,正午即为当地时间12:00,根据当地与120ºE的经度差算得此时北京时间为12:28。</p><p>【点睛】</p><p>28.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p><p> </p><p>(1)将图中②、③所表示的辐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p><p>②                                                 ;</p><p>③                                                 。</p><p>(2)由图知,地面增温主要来自       (填图中数码),近地面大气增温主要来自      (填图中数码)。</p><p>(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p><p>【答案】(1)②大气辐射;③大气逆辐射。</p><p>(2)① ;④。</p><p>(3)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浓烟,而使云层增厚,导致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多、近地面气温升高,从而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增强,因此可有效防御因寒潮天气所造成损失。</p><p>【解析】</p><p>【分析】</p><p>该题考查大气受热的过程及其原理的应用。</p><p>【详解】(1)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面增温后,地面发出④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则发出②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把能量部分的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故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①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p><p>(2)由图可知,地面主要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的,因此主要来自①;根据图示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而对地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故判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④。</p><p>(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燃烧湿草、秸秆等可产生大量浓烟,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地边杂草中含有氮、磷、钾、碳氢元素及有机硫等,经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及烟尘、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局部地区气温升高,从而增强区域的大气保温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防御因寒潮造成的损失。</p><p>29.为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宿迁市某中学高一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p><p>材料一实验过程:在一个比较大的相对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大碗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纸片M,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纸片N(图中甲)。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M、N的偏动情况。</p><p> </p><p>(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N向_____(左或右)偏,甲图中冰块对应乙图中的 ____(填字母)。</p><p>(2)乙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_ 。</p><p>(3)将下列各环节序号,按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 。</p><p>①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③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④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p><p>(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则甲图中电炉代表_________(城市或农村)。</p><p>【答案】    (1). 左    (2). B    (3). B    (4). A    (5). ①③④②    (6). 城市</p><p>【解析】</p><p>【详解】(1)实验通过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空气受热,气压降低,而冰块附近的空气气温低,气压高。大气从冰块向电炉运动,因此纸片N应该向左运动,而上空下垂纸片M向右运动。甲图中冰块对应乙图中的近地面的高压,等压线应凸向高空,B正确。</p><p>(2)乙图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近地面的高压B地,气温最高的近地面大气上升地区,此地形成低压,等压线凸向近地面,为近地面的A地。</p><p>(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在垂直方向形成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又会出现水平气压梯度力,进而导致大气发生水平运动,形成风。从而构成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①③④②才是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p><p>(4)城市热力环流中,城市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农村绿地较大,气温较低,气流以下沉为主。因此城市对应图甲中电炉,农村对应冰块。</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级示范高中2023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带解析Word版)